现在所在位置 >> 学习指导 >> 诗歌部分 [回首页]  
 
  中国现代诗歌部分学习指导

  
《死水》作者:闻一多

  1、《死水》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象征手法。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爱国主义是他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短诗《死水》创作于1926年4月诗人从美国回国之后。
  《死水》通篇用的是象征手法。诗中那“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满目创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象征。诗人以美写丑,充分发挥主观想象,透过第二、三节中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等众多色彩斑斓的意象,在美的外衣下、以反讥、反衬手法、,写尽了死水的腐朽、恶臭等丑的本质。又以“青蛙”的“歌唱”讽刺了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颠倒黑白,以丑为美的无耻嘴脸。正如鲁迅先生讥讽复古主义者的“国粹”是“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一样。
  爱国主义思想强化了这沟绝望的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的结论,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丑恶现状的彻底否定。这是一种批判的绝望的悲愤之情,是一个爱国者心中深沉的爱火。

  2、闻一多关于新格律诗的“三美”理论。
  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必须具有新格律诗三个美。①音乐的美,主要指音节。听觉要求。闻一多最重节奏,认为“节奏便是格律”。他要求每个诗句中音节的数量应相等(音乐也成音尺、音部或顿)。②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视觉要求。他认为好诗必须有“浓丽繁密而具体的意象。”他要求借助富有色彩的词藻来创造“浓丽”的意象,以此增添画面的生动。③建筑的美,主要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视觉要求。即美要建筑在音节、句子之间一定的比例上。

  3、《死水》对新格律诗理论的“三美”体现。
  音乐美——《死水》每行诗都由四个音步构成,其间又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组成。韵脚也精心安排,基本上是二、四压韵(隔行压韵),以双音节来结尾,因此读来音调和谐铿锵,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绘画美——《死水》的词汇绚丽、多彩而又富有表现力。
  建筑美——《死水》每节四行,每行九字,视觉上给人以匀称均齐,整齐划一的感觉。

《弃妇》 作者:李金发

  1、 简析《弃妇》的主题及其象征意蕴。
  《弃妇》以一个弃妇的形象暗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个人化的感受,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悲哀和绝望。借一个遭到社会的遗弃、像一根草儿般脆弱、孤独的 “弃妇”的总体意象,诗人寄寓了自身漂泊无定孤独寂寞的命运。

  2、 简析李金发的早期象征派诗歌对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贡献与局限。
  李金发对新诗发展最大的贡献首先是他的一种“陌生化的震动”,象征诗形象的朦胧性、内涵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给其读者带来了理解的困难,但也带来了“余香和回味”,别开生面,对当时的诗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其次,是他的以朦胧的暗示和模糊的象征为主要方法所产生的神秘、迷离、闪烁和深奥的审美特征对于扭转新诗过于直白浅显的局面,起了十分有效的作用。局限是保留和放大了前期象征派的晦涩和纷乱的弱点,却又缺少后期象征派的哲思和智慧,留下了众多显而易见的毛病。

  3、 诗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首先,注重诗歌意象的营造,富有象征意味,诗歌内涵丰富、多义、不确定。其次,善于大量运用象征、暗示、通感、隐喻、联想等手法,营造具有朦胧和神秘色彩的氛围和意境,主要采用以下手段:一是在诗的组织上常常使用省略法,以跳跃的思绪引发读者展开想象,二是比喻新奇,意象独特,多“远取喻”,而不是“近取喻”,造成了通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方式。三是自觉地选用文言词语,晦涩难懂。

《哀中国》 作者:蒋光慈

  1、诗歌主题:
  《哀中国》闪烁着革命的思想、真诚的激情,义正辞严地控诉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暴行。诗人的思想,在那黑暗如磐的年代里犹如闪亮的火炬和战斗的鼙鼓,勇敢、坚定、振奋人心。同时,诗歌灵活自如地运用了大量的叠句、对句和排比句,加上每节句数相等的排列格式,一节—韵的声响,这就使得全诗格外具备了—种澎湃激荡的声势,较好地表现了诗人痛苦忧愤的情感。


  2、诗作分析:
  全诗六节。第一节,诗人用对比转折的格式哀叹祖国:“蜿蜒”的江河发“悲音”,“郁秀”的山岳“寥落而惨淡”。哀叹建立在“俯瞰式”的扫描上。第二、三节,哀叹深入一层,具体展开了祖国的苦难和黑暗:“外邦”步步进逼,“军阀”“互相攻打”,“政客”“图谋私利”。在这概括的描述中表达的理念却十分明白: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官僚政客都是罪魁祸首。第四、五节,思想更进一层,先从横的世界范围看中国的危急后果:像高丽、印度—样的“亡国之惨”迫在眉睫;后从纵的历史的岁月追索这种局面中民族性格的病态:“而今全国无声息”,“熙熙然甘愿为奴隶”。诗歌由上两节的现象描述转入到纵横结合的原因与结果的探索分析。最后—节,除了呼应第—节再次哀叹并内省外,预言了中国的未来:“不相信你永远沉沦”,“无重兴之—日”。诗歌思想从前几节的现实转向将来,又推进—步,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完成了题旨。
  与此同时,诗歌还有一条主体抒情的线索贯穿全诗各节。在诗的各节都有诗人站出来直接抒情的句子:第—节,诗人用了“我的悲哀……”这样的叠句直呼心中的哀叹。第二、三节,诗人在两节的后三句抒发了他对中国人“颓唐”的不满和对现状的“心头寒”。第四节,在揭示亡国之忧后,表明自己要“唤醒同胞的迷梦”,洗他们的“懒骨”的愿望。第五、六节,诗人发出了“为中华民族三叹息”。《哀中国》既有对“你”——祖国的描述,又有“我”——诗人的直接抒发,不足的是这两条线索尚未取得水乳交融般的效果。

  3、诗歌艺术特点:
《哀中国》作为一篇早期政治抒情涛,显示了蒋光慈——一个最早开拓者的成就与不足。诗歌流露出强烈的爱憎情感,激情宣泄地呼唤革命,愤怒的现实批判取代了美妙的理想追求。这种现实主义的,充满阳刚风格的诗风对“五四”湖畔诗派、小诗派及新月诗派的温婉、绮丽,书写个人情感的诗风是一个有力地反驳,同时对郭沫若开拓的雄浑的现实主义自由体是一个补充。但有时也存在着思想性大于艺术性,标语口号化的倾向。毫无疑问,在诗歌发展史中,这些成就与不足对于后来的政治抒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