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学习指导 >> 诗歌部分 [回首页]  
 
  中国现代诗歌部分学习指导

  
《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

  1、 简析这首诗中的“土地”意象及其所体现的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的独特的爱。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这种感情在近代中国人民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11月,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危难的内心情感与态度。
  《我爱这土地》表现出艾青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真挚深沉的爱。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不倦地歌唱祖国大地;死了,也要使整个的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篇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显得格外动人。但诗人对祖国的“黎明”也抱有乐观的观念。

  2、简析这首诗所运用的富有暗示性的意象进行抒情的特点。
  艾青善于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在这首诗里,他运用暗示、象征、移情等手法,在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物和现象中,融进了感情,注入了社会性意蕴,从而把多灾多难的祖国,表现得形象鲜明,内涵深广,启发人们作无限的联想。

  3、简析艾青诗歌“忧郁”特质的成因。
  “忧郁”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艾青式的忧郁”,显示了其抒情个性的独特。艾青的忧郁一方面来自个人的经历和性格、一方面来自于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漂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特殊的时代。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辗转在北方,亲眼见识了载负着土地的痛苦重压的北方农民的现实苦难,与我国古老民族的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纵观艾青忧郁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忧郁来自于时代情绪、民族传统、西方文化影响和艾青个人气质的一种契合。艾青的忧郁并不是消极的,它所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深沉”的力量,表现的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和坚强的信念。

  4、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首先,具有忧郁的诗绪。其次,强调从感觉出发,捕捉瞬间的感觉和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善于将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在这首诗中,他运用暗示、象征、移情等手法,在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物和现象中,融进了深厚的感情,注入了广阔的社会性内涵,将多灾多难的祖国表现得形象鲜明、内涵深广,启发人们产生了无限的联想。第三,体现出了诗的散文美,文字朴实平易饱蕴情感,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主流派的自由诗体所达到的历史高度。


《老马》 作者:臧克家

  1、 简析《老马》的主题及老马形象的象征意蕴。
  《老马》是一首咏物诗,以马喻人,形象地展示了老马(旧中国农民)在国内外反动派剥削压迫下苦不堪言的悲惨处境,并揭示了它坚韧的性格特征:“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结句深邃有力,具有丰富的内涵。作者没有停留于对悲惨生活的感叹,而是于悲惨生活中发现翻身的希望,在老马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意志里,蕴涵着无穷的力量,这力量一旦爆发出来,就会改变这个世界。这就是老马的希望,也是作者在中国农民身上寄托的希望。在这首诗平实朴素的诗面背后,汹涌着诗人灼热的激情,这激情来自于他对中国北方农民生活和命运的感受和体悟,老马的形象,就是中国农民命运的写照。

  2、 简析诗歌取得的思想艺术成就。
  思想上,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为苦闷、彷徨的中国青年提供了“坚忍主义”的人生态度。“不肯粉饰现实,也不肯逃避现实”,主张应该严肃地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老马》中那匹“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的老马,就是这种坚忍主义的真实写照。
    在形式上,讲究锤炼,诗风谨严,堪称字斟句酌,风格朴素自然,语言通俗易懂。《老马》全诗共两节,八句,节与节之间和句与句之间,没有刻意追求的匀称与和谐,看上去似乎未加雕凿,不事修饰,事实上却是诗人精心撰写的佳构,虽经刻意雕琢,却不显雕琢痕迹,一切浑然天成,意在言外。


《雨巷》作者:戴望舒

  1、分析《雨巷》中“我”的形象及诗篇的思想。
  《雨巷》是戴望舒前期的代表作,发表于1928年8月。诗中“我”的形象是抒情主体,是一个青年孤独者的形象,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思想联系诗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雨巷》中我的形象以低沉的调子抒发的,正是孤独伤感的诗人的沉重情绪,寄寓着因前途受挫而感到失落的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失望、痛苦,和对未来的悠长期盼。

  2、《雨巷》以及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戴望舒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影响很深,重视以形象的暗示隐喻等手法来表现内心瞬间的情绪变化,强调表现自我的感觉,追求意象的朦胧,用象征手法抒情。
  作为象征形象,它隐喻着诗人身处的沉郁、压抑、阴霾的现实生活境遇,这是诗人营造的抒情意境,它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我”的哀怨、彷徨又惆怅的情绪。作为诗人自我形象的象征,“我”的失落、迷茫、孤寂、伤痛和渺茫的希冀等因时代的震荡而激起的复杂情怀。忽近忽远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诗人理想的化身,希望的象征。这些并非真实生活具体写照的虚幻形象,都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暗示和隐喻着诗人的一种情绪,也拓展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形成了梦幻般令人忧伤感怀的旋律和意境。

  3、简析《雨巷》的音乐性。
  《雨巷》的音乐性强,曾受到叶圣陶先生的赞誉,说它“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各行虽长短不一,但相间大致匀称。每节押韵二至三次,押韵的诗行都是以双音收尾(如“悠长”“雨巷”“姑娘”“彷徨”等),且一韵到底(用ang韵),大体在诗行一定间隔中出现。诗人巧妙使用了词语的重迭、复沓、首尾两节重复,强化了诗作营造的凄婉迷茫、冷漠的气氛和抒情主人公“我”的孤独彷徨的情绪律动,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的美感。


  [返回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