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在英、法、德、美几国相继发生,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厂手工业。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主要成就: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英、1814年) 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2.以轻工业为主导;3.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主要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钢铁工业、铁路交通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最先在美国发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主要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主要影响: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潮。
四、国际体系的历史演进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国家体系的形成,1648年的维斯特伐利亚和会的召开,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体系开端的标志。19世纪末期,随着世界范围内殖民政治体系的形成,近代欧洲的国家体系在吸收美国、日本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之后,逐渐演变为与殖民国家相对应的资本主义宗主国体系,遵循着主权平等等规则。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暂时维系了相对稳定,但战争最终还是在体系内爆发了。第二次世界战争之后,它的范围逐渐扩大,并演变为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分庭抗争。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逐渐融入全球性主权国家体系之中。
近代欧洲民族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体系经历五百年,可分为几个主要发展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都出现了原有国际体系的挑战者,于是爆发战争。在战争之后,通过召开会议、签订条约、确立秩序来调整或重构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以确保体系的稳定。
第一阶段是1648年至18世纪末,即维斯特伐利亚会议召开到法国大革命爆发为止(1789年)——维斯特伐利亚体系。在这一阶段,通过维斯特伐利亚合约确立的主权和外交原则基本得到遵守,这样就在欧洲大陆构建起一个相对平衡的多极均势格局,法国、瑞典、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英国、俄罗斯和意大利是格局中的主要行为体。18世纪末期,瑞典、荷兰和西班牙的霸权地位衰落,已不再是体系中的大国,其地位被俄国和普鲁士所取代。
第二阶段是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维也纳体系。法国大革命之后,以拿破仑为代表的法国大资产阶级为了夺取欧洲霸权,频繁对欧洲各国发动战争,构成对原有均势格局的严重挑战,于是其他主要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了其次反法同盟,最终击败法国,并通过召开维也纳会议和其他一系列会议,确立了欧洲协调机制,从而在实力对比和秩序约束两个方面维护并加强了欧洲的均势格局,保证了欧洲国家体系的相对稳定。这一阶段最为典型的事件是在欧洲大陆形成了英、俄、法、普、奥五元均势格局。(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会议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
第三阶段是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俾斯麦体系。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国后,实力迅速膨胀,再加上俾斯麦解职后,德国的对外政策扩张倾向越来越明显,这样德国的崛起就具有打破与原有的大致力量相等的五元均势格局的可能。在维护均势格局的名义下,英、法、俄、奥、德、意六强纷纷遏制与反遏制,通过结盟、签订条约等方式进行不同形式的力量组合,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形成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集团,欧洲的多元均势格局被二元均势格局所代替。
第四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国家体系扩展到新兴的美国和日本,由战前的两大集团对峙的国际格局又恢复到18世纪的多极格局,但主角发生了变化,美国和日本开始加入资本主义国家体系,而德国、奥地利则被排除在外。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秩序调整是召开巴黎和会(1918年)和华盛顿会议(1921年),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败国的政治、军事行为规则,同时为几个主要的战胜国之间的实力分配和军备竞赛制订了规则。但由于这一体系未能将德国和新生的苏联纳入进来,并对德国要求过于苛刻,最终使德国产生“反体系运动”,随着德国实力的恢复和增长,体系内的战略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法西斯势力大增,不但要求恢复均势,还要谋求世界霸权,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地爆发。
第五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20世纪90年代末——雅尔塔体系。这一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体系经历了最重要的变化。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系,使得资本主义体系不得不通过雅尔塔协定与社会主义体系并存,并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两极均势格局。随着1991年12月25日苏联的解体和1991年7月1日华约的解散,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雅尔塔体系随之终结。
现在的国际体系是以美国为一极、中国、俄罗斯、欧盟等其他国际行为主体所构成的多极国际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