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国际格局多以“极”的形式加以体现,或者叫做“元”。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国际格局分为以下几种主要基本类型:
单极格局(一元格局):即某一个主要的大国或政治力量于某一历史时期内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体系中的其他国家或政治单位在实力上与它相差较大,不能构成与之相抗衡的力量。在历史上,帝国体系都属于单极格局,中心国家就是霸权国家,在近代国际体系中,自由资本主义初期的大英帝国与其他至民国之间形成的殖民政治体系也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单机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绝对的霸主,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内,这也算是一种单机格局。但在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在冷战期间,还是在当今时代,美国都没有实力和能力成为单极霸主。
两极格局:是指在国际体系中存在着两个大国或者大国集团,它们之间互相对立,相互排斥,对整个国际事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类型的格局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如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与反法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同盟国与协约国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西斯轴心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美苏两极对抗。最为典型的是冷战期间形成的美苏两大集团的两极对抗。在现实世界中,两极一般总是表现为松散的两极,也就是说,在整个国际体系中,虽然主要矛盾体现为两极对抗,但在两极之外,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第三方集团或国家。例如,第一次世纪大战之前的日本和美国;冷战期间的第三世界都属于“中间地带”势力。
多极格局:是指实力相对均衡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大国或政治单位在国际体系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的力量对比状态。各国或政治力量之间彼此独立、基本平等,相互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各国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外交政策。在多极格局中,外交成为普遍流行的技巧,结盟与反结盟、遏制与反遏制在国家行为中司空见惯。近代欧洲国家体系的主导格局就是多极格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维也纳会议后形成的英、法、普、奥、法五元均势格局。
国际行为主体或极之间的力量均衡并不意味着国际政治格局不会发生变化,实际上,格局的变化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焦点之一。例如,关于大国崛起、大国衰落的理论都与格局演变有关。国际格局的演变有着渐变和突变两种形式,主要是通过战争与和平两种方式实现的。
(1)国际格局演变的第一种形式是渐进性变化。 渐变主要发生在和平时期,是由于体系或格局内部的部分国家或国家集团自身实力消长导致原油力量对比失衡,最终影响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平时期的国际政治之所以是渐进式的,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将会持续很多年,新的大国的崛起需要时间。例如,从1871年德国统一开始,德国全面崛起并超越英法大约用了40年时间,而美国在实力上超过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花了将近100年的时间。苏联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加速发展至70年代初期接近美国,也花了将近40年时间。和平时期,原有大国的衰落花费的时间也较长,而且会出现反复。例如,在越南战争后,就有人预言美国处于相对衰落之后,但直至苏联解体,美国的实力并未出现明显的下降,相反 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新的增长。古代的罗马帝国和中华帝国的衰落更是持续了几百年。
(2)国际格局演变的第二种形式是突变性变化。 突变是指由于战争、国家解体、统一等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国家之间实力对比发生剧烈变化,最终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战争对于国家实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的毁灭性力量既能使战败国迅速衰落,也会使战胜国受到巨大消耗,一蹶不振,但也有国家利用战争使实力迅速提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意大利成为战败国,英法虽然成为战胜国,但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实力迅速下降,苏联则经受住了战争的巨大考验,在欧洲的政治版图上构建了强大的地缘政治优势。苏联的一枝独秀使战后初期的欧洲由20世纪30年代的五强格局迅速演变为苏联的一强格局。为避免苏联统治欧洲剧变的出现,英法等国要求美国介入欧洲事务,遏制苏联势力的膨胀,于是铁幕降下,欧洲的两极格局开始形成。这样在短短的六七年时间内,欧洲的国际格局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由于联盟的解体和内部的社会动荡,作为苏联继承者的俄罗斯在实力上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只能由超级大国沦为地区强国,战略力量的实力对比使得原先格局不复存在。
在历史上,国际格局的突变和最终转型多是通过战争实现的,所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总是将新兴大国的崛起于战争联系起来。这是因为在近代和现代国际政治中,战争被视为是国家追求利益的正当手段,当新崛起的国家通过和平手段无法满足自己的利益时,就需要通过战争来改变原有的国际格局。格局的挑战者需要重新确立格局模式,而原先的格局参与者又要竭力制止这种挑战。双方为了维持既有格局或打破现有格局最终爆发战争。唯一一次打破原有格局模式的非战争形式就是雅尔塔体系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