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第四章>>第五节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的原则
 

 

                                                                   视频

第四章 运动训练要遵循的主要原则

第五节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的原则

 

一、名词释义

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的适应性规律,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三从一大原则

运动员在训练中承受了一定的运动负荷后,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训练效应。但并非只要施加了负荷,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训练效应。训练负荷的安排对训练效应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机体对适宜的负荷产生适应.但如若负荷过小,则不能引起机体必要的应激反应;而在过度负荷作用下则会出现劣变反应。在运动员疲劳达到一定程度时,应依照训练的统一计划,适时安排必要的恢复性训练,采取有效的恢复措施,使运动员的机体迅速得到充分的恢复和提高。

二、提出该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人体机能能力的适应性机制

在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时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明显,人体竞技能力提高得也就越快。自19世纪末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以来,运动员的负荷量已大大地增加了。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芬兰中长跑家努尔米,一年只训练6个月,每周训练3~4次;30~40年代,瑞典的海格将一年训练的时间增加到9个月,他的成绩远远超过了努尔米;6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耐力性项目世界优秀运动员年训练负荷量的变化告诉我们,负荷的适度增加,对近20年来竞技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第26届奥运会5000米跑冠军王军霞为代表的中国女子长跑选手,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惊人的训练负荷,年跑量超过8000千米。王军霞和她的同伴在1992~1996年之间,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夺得了多项世界冠军。

(二)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

运动员肌体承受训练负荷时,会产生应激性的反应。当负荷过大,超过运动员机体所能承受的阈值时,运动员机体则会出现劣变反应。

在训练实践中,对机体的负荷通常都是连续施予的,几次负荷之间不同的间隔与联系,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如果在前次负荷后机体的超量恢复阶段再施予负荷,会使机体水平不断提高;而如果前次负荷后运动员的机体还没有得到恢复便再次施予负荷,则会导致过度负荷机能水平的下降

(三)训练调整时机与恢复时限要求

训练中掌握好关键性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练到什么时候该“歇”,疲劳到什么时候该“调”,必须要准确地予以把握,才能保证训练的成功。

训练疲劳对机体的刺激若达不到必要的深度,没练多少就要调整、恢复,就不会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但如果该调不调,负荷过度,则会引起机能劣变,在心理、生理上受到严重损伤。

过度负荷身体的不适应状态表现:

1、慢性体重下降

2、非受伤引起的关节及肌肉疼痛

3、慢性肠功能紊乱

4、扁桃体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5、鼻塞和发冷

6、出现皮疹和肤色改变

7、周身性肌肉紧张

8、疲惫不堪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