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第四章>>第五节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的原则 | ||
三、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正确理解运动负荷的属性 1、运动负荷:在训练中为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有效刺激 2、负荷量:刺激的时间的长短、数量的多少。(次数、时间、距离、重量) 3、负荷强度:负荷对机体的刺激深度。(速度、远度、高度、频率、动作难度) (1)运动负荷:在训练中为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有效刺激 训练负荷的结构属性:是指运动员在训练各阶段承受负荷强度与负荷量的组合关系,不同强度与量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训练效果,只有最佳的负荷结构才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区分动作协调性的复杂程度是训练负荷定性的一个方面:技术动作复杂程度对负荷的大小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期性运动项目动作结构比较简单,对运动负荷的影响不大,但在球类、对抗性项目、体操、技巧等运动项目中,复杂的技术动作本身就给运动员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负荷。完成协调性复杂程度越高的练习,机体承受的负荷就越大。 (2)训练负荷的机能属性 (3)训练负荷的个体属性:是指运动员之间在承受等量的负荷时,其对机能和训练效果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这一差异与运动员的先天性遗传特征、后天训练年限、机能特点等因素有关。(见图4-5-1)
4、负荷强度与负荷量二者关系 它们构成负荷整体,互相依存又互相影响,一方面变化必然引起另一方面变化。运动强度的增加要以量为基础。 (二)准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评定方法 1、自我感觉 2、外部观察 3、生理测试 4、心理测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