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第四章>>第五节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的原则 | ||
运动负荷的度量就是要对负荷计量,要对负荷做出具体的数量评定。度量值指标分为数量与强度两个方面。从计量的角度看,负荷量可用持续的时间、一次练习或若干练习所完成的工作量等指标予以表述。评价负荷强度时,则常常使用速度、远度、高度、练习的负重量、练习的难度等指标。量与强度只能针对具体项目以及单个练习或者成组的练习等进行评定,这样才能得到确切的计量。当把运动负荷的量以距离、时间、次数等物理计量值来对待时,笼统地把它们不分性质地加在一起以反映一堂课的运动负荷,可以说是一种并不妥当、正确的做法,因为数学法则已经很明确,不同“单位”的数值是不能相加的。 负荷的定量必须建立在确定负荷性质的基础上。在负荷的度量中,究竟多少才算“大”,是使教练员产生困惑并难以解答的问题。对此应该认识到:训练负荷的大、小是相对的。关键在于,必须明确安排训练负荷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面临的训练任务。因此,在考虑负荷的大小时应该看到:训练负荷的大小只能相对于运动员个体的承受能力而言,相对于完成的不同训练任务而言,相对于不同的专项水平而言,相对于不同的机能系统而言,相对于训练过程中不同时限的组织结构而言。也就是根据训练负荷的属性,可以定出适宜的训练标准。 适宜训练负荷的标准可考虑下述几个方面:有助于达到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成绩,能够完成预定的训练任务,运动员有机体能够承受(即可接受性);能够促使运动员各种能力产生定向变化;训练负荷量与强度构成适宜的组合;负荷安排的节奏要保证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能产生良性的后续效应,即要保证运动员有机体的生物学改造能够顺利进行。 (三)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多年以来,人们已经清楚认识到,负荷量度的增加会带来更好的训练效果,而且越接近运动员承受能力的极限,效果就越明显,于是许多教练员和科学家都在致力于寻找这一负荷量度的极限。著名的日本排球教练员大松博文在充分挖掘运动员机体潜力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的女排选手常常每天训练六七个小时,练出了顽强的毅力和熟练的攻防技巧,使日本女排多次登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中国长跑教练员马俊仁,为他训练的女选手设计了“每天一个马拉松”的负荷计划,也造就了田径史上辉煌的一页。 运动员负荷量度临界值的大小既随其发育程度、竞技水平等较为稳定的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又受着运动员健康状况、日常休息、心理状态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它的测定和评价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要用科学的诊断方法力求准确地掌握负荷量度的临界值。在当前,对负荷极限的认识还不具备完全把握的时候,通常应注意留有余地,以避免过度训练的出现。 (图4-5-2至4-5-4)
图4-5-2
图4-5-3 图4-5-4 运动负荷发展趋势:如中国女排、马俊仁的长跑训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