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青年初期个性的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课程学习->第八章->第三节


  4.自我调节的特点
  自我调节指人对自己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它的确立是个体自我意识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中自我控制是自我调节中的重要成分。自我控制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而自我评价与自我体验是自我控制的基础,起着教育什么,调整什么,以及如何教育自己,如何调整自己的重要作用。
  青年的自我控制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其自我控制能力在不断增长,但还很不成熟,很不稳定,具体表现为:
  第一,自我控制的基本动因的变化与发展。行为控制的基本过程与行为发生的过程大致相同,自我需要产生某种行为动机。在一定动机的作用下,主体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行为方式使自我控制行为得以实现。
  自我需要是外在的社会需要,如学校制度、教师要求、家长期待,经过自我意识的作用将其转变为内在的自身的需要。在儿童期,社会需要向自我需要的转化主要依靠强制性的措施予以保证,带有明显的被动性。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个体萌发重塑自我的愿望,设计自我、完善自我的需要日益迫切。这时,社会需要向自我需要的转化则是通过自我教育完成的。作为自我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自我反省也在青少年的心理生活中逐渐出现。但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并不完全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是在个体自我控制发展的基础上,需要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外部影响,加以引导。
  行为动机的确立从多样性向统一性发展。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心的发育,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地位的变化和社会交往的增多,满足需要的动机变得复杂多样。而复杂多样的动机使得个体行为的意向多样而不稳定。随着价值观系统的形成,到了青年中晚期个体各种分散的具体的动机被统一起来,动机结构趋于稳定,所以青年初期个体正处于从动机的多样性向统一性发展的过渡状态。
  第二,自我控制行为的变化。青年自我控制行为的执行由自发性、冲动性向自觉性、计划性发展。少年期,个体在从事某项行为前对行动的目的与计划缺乏事先考虑,对行动的结果及影响也缺乏深远的估计。到了青年初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经验的增多,他们行为的自觉性与计划性逐步增强。在从事某项行动前,不仅能预计到行为的后果,而且能规划出行动的方式,同时行为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开始能较好地根据新的形势确定新的行动目标。

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