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导引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本章课程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第四章 >> 第一节 >> 4-1-3

课程设计的原则

  1.理论基础的辨证互补原则:自本世纪初,课程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课程理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众多的流派。各流派在理论上往往各执一端,如进步主义教育流派的课程设计注重儿童自身的兴趣需要;社会改造主义则注重课程对社会进步所应负的责任;结构主义课程论重视学科内容的基本结构,等等。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课程设计呈现出一种摇摆状态,常常是先采取某一流派,待其弊端暴露,又取另一流派,循环往复,宛如钟摆。以美国二十世纪的课程演变为例: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占优,经验课程风行;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社会重建主义登场,核心课程盛行;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学科结构运动六十年代中至六十年代末,人本主义课程,七十年代,回归基础,有代表性地体现出课程实践中的钟摆现象。经验表明,单纯地依据某一种理论设计课程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纰漏,较明智的选择是吸取各种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共同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
  2.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原则:课程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选择过程,如上所述要对各种课程理论进行分析选择,要对各种课程来源进行选择,还要对各种课程要素组织方式进行选择,但如此众多的选择有一个最根本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为社会造就人才,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以这一任务为中心,课程设计自然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终极标准,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3.系统性原则:所谓课程设计的系统原则,指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先要确立一套包含课程设计中的各个要素的设计程序,使课程设计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设计课程通常需要对许多因素进行操作,这些因素有时间、资源、个人哲学、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等,如何对这些因素操作才能使设计过程有序便是制定课程设计的系统程序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课程设计程序能够提高课程设计效率,避免遗漏一些重要的因素。但这个课程设计程序必须要有一定的弹性,以应付设计过程中可能的千变万化的情况。
  4.多元主体合作原则:课程设计是一项需要多学科知识支持的复杂工作。这就决定了课程设计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在众多的参与主体中,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师通常是核心成员,学校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学生、家长、有关社会机构等都可成为咨询的对象。不同成员在设计过程中既要从自己的专长出发,为课程设计作出他人无法替代的贡献,也要相互合作,加强对话、协商,以争取不同利益在课程中获得平衡的反映。

该图是由来自不同背景下的人们构成的课程设计主体
  5.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统一性是指课程体系中要求所有学生都修读的部分,它体现了对学生的统一要求;而多样性则指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学生的特点的非通用性的课程。近些年来,国际上的课程改革越来越呈现出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的趋势。原来偏重课程集中统一管理的国家加强了多样性,如我国、俄罗斯、日本等国;而原本注重课程非集中统一管理的国家则加强了课程的统一性,如美国、英国等。这并不意味着各国放弃原来的管理体制,而是在寻求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两者的有机结合。因为课程上统得过死,无法照顾地方和学生的个别差异,过于分散,教育质量又得不到保证。因此要加强课程设计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6.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结合原则:适应性指的是课程要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而超越性指的是课程要对未来社会的需要负责。两种观点的赞成者各有自己的一番理由。但是,如果一味强调课程的适应性,不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过分强调超越性,学生、教师难以接受。两种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对两者的关系要辨证地看。社会的超越是在现状的基础上的超越,实现后的超越又成为新的现状而有待于继续的超越,因此在课程设计中仍要注重两者的辨证统一、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