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导引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本章课程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第四章 >> 学习导引

本章简介

    课程设计是课程理论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章主要阐述下列问题:课程设计的含意;课程设计的取向;课程设计模式;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以及我国课程设计的特点与展望。
    1、关于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的含意众说纷纭。不同的定义反映了不同的课程研究取向。不同的关于课程设计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取向的另一类则为理性主义取向新近的对课程设计的研究成果则试图综合这两种观点 。 课程设计与课程编制(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一对十分相近的概念。同时,它们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这两个概念做了进一步分析。为了很好的理解课程设计的原则,本文结合我国实际谈一谈课程设计中所应遵循的一些原则:理论基础的辨证互补原则,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多元主体合作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结合原则。
    2、 课程设计取向涉及到课程设计的基本价值选择的问题,对于课程研究十分重要。在这一节中我们首先探讨课程设计取向的含义、意义和作用,进而重点介绍国外学者对于课程设计取向的分类,最后分析课程设计取向研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的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对课程在哲学方面的认识。由于人们的哲学思想、价值观、方法论、文化背景以及对人的心理发展的认识上的差异,就导致了对课程的不同看法。这些对课程的不同看法就形成了所谓的课程取向。艾斯纳(Eisner,1979)和麦克尼尔(McNeil,1985)的研究,对课程及课程取向做了具体的描述,并归纳出五种基本的课程取向。Print(1993)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五种课程取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并提出许多具体的课程所采用的是综合的课程取向:学术理性主义取向(Academic rationalist conception),认知过程取向(Cognitive processes conception),人本主义取向(Humanistic conception),社会重建主义取向(Social reconstructionist conception),技术学取向(Technological conception。课程设计取向的研究对我们的课程改革有以下的启示:课程设计取向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课程设计、实施中减少盲目性,增强课程设计、实施中的主动性,借鉴国外关于课程设计取向研究的成果时,需注意到社会背景的差异,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应用有关成果,避免照搬照抄。
    3、对于课程设计的模式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意见也不一致。这里我们打算在分析课程设计模式的含义、作用及课程设计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后,重点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课程设计模式是指课程设计实际运作的样子,或希望课程设计按怎样一种方式进行安排。国外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自然设计模式(naturalistic model)。
    4、对课程设计取向的分析往往较抽象,涉及的是哲学层面、价值选择等根本问题,而对课程设计模式的分析又往往比较具体,不同的模式下,各种课程要素如何组织等都有较详细的说明,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是对课程设计层次的分析。课程设计的层次是从课程设计所要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角度来划分的。课程设计大致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5、我国以往的课程设计经过长期探索,取得了很多经验,这是值得我们总结、继承和发展的,今后的课程设计,要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过去的课程设计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不足使得课程设计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迫切需要改变。继承成功经验的同时克服其不足,是我们分析我国课程设计的特点和未来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我国课程的设计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课程结构中偏重学科基础课程,课堂教学过多地依赖教材。分析我国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实际,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今后的课程设计表现出如下趋势:课程设计取向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由集中统一的模式向更加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模式转变,课程综合化在课程设计中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