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四章 >> 第五节 >> 4-5-3
我国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
1.课程设计取向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我国的课程设计取向有较浓厚的社会本位取向的特点,如在国家现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以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课程设置要体现教育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原则”等,都体现出了课程设计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的倾向。课程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取向乃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体现,也是教育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但如果把课程满足社会发展强调到极端,过于弱化教育在促进个人发展方面的责任,学生个性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学校培养出的将是一些毫无个性的“标准件”,这反过来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应辨证地看待教育促进个人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相比之下,前者似乎处于更加根本的位置,个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更快进步。我国今后的课程设计取向将“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由集中统一的模式向更加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模式转变
我国以往的课程设计采取的是集中统一的模式,课程以国家为主体进行设计,无论城市乡村,开设的是同样的课程,同样的课程讲授的是同样的内容。课程结构上学科课程一统天下。这样忽视了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也忽视了不同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容易造成学生片面的发展。这些都是在今后的课程设计中要加以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即除国家统一设置的课程之外,地方、学校也将获得一定的课程自主权,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发实施课程,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的需要,有利于地区、学校办出自己的教育特色来,使我们的教育园地百花齐放,更加繁荣。在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方面,主要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如增加选修课的课时和种类等,以及增加课程标准的弹性等来实现。总之,课程将向更灵活、更有弹性的方向发展。
3.课程综合化在课程设计中得到重视
综合课程是8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开展研究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以其符合时代精神、克服旧有课程弊端的新理念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基础教育课程设计的重要趋势之一。其主要优点有:通过有内在联系的各个学科间强度不同的有机整合打破了学科界限,还学习者一幅相对完整的世界图景;通过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教学形式达到学习者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合,使学习者的个性获得全面发展;通过灵活开放的课程组织形式,能够把日常生活以及当前的社会实际问题纳入到课程中来,达到学校教育与校外社会生活的整合。这些特点符合我国现今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弥补了原有分科课程的缺陷,有利于学习者素质的全面提高。综合课程自80年代中期进入我们的视野以来,迄今对它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除了理论上的研究成果之外,实践中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2001年7月教育部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把综合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置于重要的地位,“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并设立实验区进行实验。可见,课程综合化已经成为我国未来课程设计的重要趋势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