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轨迹与启示
[返回章节目录]

教学论的发展趋势(1-4-2)
⒈ 从理念层面看,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概念。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是传统教学领域中占支配地位的认识论观念,二者均属于客观主义范畴。客观主义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教学过程即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由“客观主义”知识观必然派生出决定论的知识观和还原主义知识观。所谓决定论是指知识是由“客观存在”所决定的,“客观实在”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的。作为知识的传递过程的教学也具有客观性。它也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教学结果完全是可预期的、可重复的。因此教学应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固定的程序和步骤,这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基本观点。所谓“还原主义”是指复杂的知识可以被还原、解释为一些简单的单项知识,而这些简单的单项知识组合起来即可获得较高层次的知识,这是程序教学对知识的基本看法,受客观主义认识论支配的教学必然具有控制性。教学是传递固定的、程式化的客观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心灵是被教学过程塑造的对象,它需要忠实地接受以分门别类的学科形式体现出的“客观真理”。这样,学生必然是被动的,教学即是对学生施加控制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识论是对客观主义的根本超越。就“实在”的性质而言,人的心理表征与外部世界是一样拥有“真实”的存在状态。就知识的性质而言,知识是个体建构的,它内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而不是外在于世界之中。就人际互动的性质而言,科学是一个创造意义的活动,是有偏见并经过人的价值观念过滤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外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
如果说,客观主义使教学成为人的控制的过程,建构主义则使教学成为人的解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通过知识建构过程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⒉ 在基础层面,教学论不仅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置于多学科基础之上。
20世纪的大多数时期的教学研究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育心理学之上的。教学论因而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这种教学论受科技理性支配,受效率驱动,指向于对教学和教学设计过程的有效控制。教学论走出“科技理性视阈”后,更关注对教学和教学设计的理解。这时教学和教学设计的研究开始置于学科的基础之上,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动力科学、传播学等都成为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基础。
⒊ 教学论由孤立静止的线性研究转向整体的动态的立体研究。1
线性研究用教学语言解释就是直线方法,强调简单的因果联系,呈单向性。如夸美纽斯当年人为地提出一些自然法则,认为这些自然法则同样试用教育中,这就体现出线性研究。
教学论研究对象十分复杂,许多教学现象并不单纯存在着线性的因果关系,较普遍地是由多因素互为因果所构成的因果网而起作用。因此,我国教学论研究已从线性研究转向立体研究,即用整体的动态的观点研究教学现象。
所谓整体的观点研究教学现象,有两层意思。一是突破线性研究中的单向性的特点,注重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把教学看成由各钟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另一层意思是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对教学现象进行综合研究。
所谓用动态的观点研究教学现象,就是把教学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运动着的同其它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系统结构。这样,才能从各种变化中去把握错综复杂的教学本质,才能使教学论研究成果更丰富,更富有特色。
⒋ 教学论的研究方从以理论思辨为主走向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统一
长期以来,我国教学论工作者主观上由于受传统的思辨思维方式的影响,客观上由于受脱离课堂教学实践的制约,致使思辨型研究一直在我国教学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基于对我国教学论研究的这种深刻反思和教学实践对教学理论的深切呼唤,我国教学论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从教学论研究的出发点来看,教学论工作者开始越来越多地投身到火热的教学实践中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论来看,教学论工作者将越来越多地从文献研究、思辨研究走向实验研究。从教学论研究的重点来看,教学论工作者将更多地从一般的教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中走出来,走向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研究。从教学论研究的功用来看,越来越多的教学论工作者将不再满足于教学现象的一般的、空洞的、抽象的理论说明,开始更多地追求教学论研究成果的“外化”: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导、干预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⒌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
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即网络化社会。信息媒体的使用对教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表现在引入了一种新的教学媒体,更根本的是引起了教学交往方式的深层变革,教学价值观的深层变革。
网络化社会的基本交往方式可以称为“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这种交往超越了时空界限,使交往更便捷,获取信息更容易,并将引起一系列深刻变革。网络化交往成为教学交往的辅助形式,发生在真实时间中的交往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学校与社会的隔阂的藩篱已被“以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拆除。此外,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及相应的教授教学需要改进。
尽管信息技术广泛地渗透到教学领域中,但不可过分运用“以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它会影响人的社会化过程,对人的性格和人际交往技能造成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