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轨迹与启示   
[返回章节目录]


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对我国研究的启示(1-4-3)
⒈ 运用多元化思想指导研究,使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异彩纷呈。
近代自然科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自然科学知识成为人类知识的典范,它的方法也迅速成为一种形而上学,影响哲学认识论,使哲学认识论沦为“科学认识论”。科学认识论追求客观真理性、追求唯一性。
长期以来,我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抽象化、教条化。这严重束缚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工作者的思维方式。他们因而思想僵化,言论异口同声,理论大同小异,不利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属于社会科学,不似自然科学追求唯一的真理。思维角度不同,其理论思想就会不同。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找不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理论。每种理论都有其合理性。研究者应以多元化思想为指导,形成各种理论流派。使课程与教学论流派在冲突中进一步融合、发展。
⒉ 关注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凸显人的价值
以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强调计划性,轻视人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如泰勒的目标模式及认为教学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的活动。他们把人看作是抽象的,强调对受教育者的塑造性。
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有丰富个性和充盈的精神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何种研究都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突出了对人的价值的需求。后现代哲学,现象学、哲学解释学的发展是很好的例证。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有丰富个性的人,而非只有认知能力的人。这就要求课程与教学理论工作者要考虑人的个性发展和多方面需求,深入教师、学生的生活世界,凸显人的价值,使研究更富人性。我国近年来的主体教学、理解教学关注人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尝试,但仍需在实践种完善。
⒊ 以社会发展为背景,深入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际
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思辨理论,而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息息相关。因此,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既要以社会发展态势为背景,还要深入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
当今社会,我们正在从发展的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在未来社会里,信息将日益激增,要指望学生吸收所需的全部信息已不再可能。我们必须使学生具备丰富自己知识的能力,以及在复杂的社会里辨明方向的能力。科学知识变更的速度加快,没人能详细了解未来的职业需要哪些技能,以往那种狭隘的职业技术训练已不重要。社会变化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实施以及教学活动方式有影响。这些问题都是课程与教学研究者需要考虑的,应从社会发展为背景来建构其理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高潮不断掀起。在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决策人员、广大的教师、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及公众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的需求日益迫切。课程与教学研究应该关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各种问题,考虑各种不同人员的需要。唯有如此,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才能与时俱进,具有不竭的动力。

⒋ 吸收国外的较为前沿的课程理论和教学思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过去我们采取一种狭窄的文化视野,面向苏联文化,背向世界文化。改革开放的进程的深入,国外有关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引入国内。对于这些外国优秀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虽然有的还停留在翻译介绍方面,有的还不能从分析比较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引进是有积极作用的。首先,当代国外众多的课程与教学论流派为我们扩大了眼界,打开了思路。它启示我们怎样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针对传统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弊端而变革,超越传统,构建新的教学理论。其次,我们可以从国外异彩纷呈的教学流派中吸取合理的因素。
但是,我们不能将研究简单停留在翻译介绍上,而是要详尽地分析国外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和理论基础,使这些理论本土化。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由于各国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都受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在实践上存在许多差异,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研究也会各具特色。我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轨迹也证明我们不可能靠引进国外理论来指导我国的实践。因此,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体系,即根植于我国现实之土壤,具有我国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