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返回章节目录]

[6-2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有关行为取向课程、教学目标的理论
    (一)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
    泰勒认为课程目标必须指明课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他提出了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泰勒还建立了表述目标的工具——二维图表,这将课程目标中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明确地对应起来,使得目标的陈述既说明了目标的内容方面,又说明了目标的行为方面。泰勒强调目标的外在性、先在性和优先性。晚年的泰勒也承认在课程目标的概括化与具体化之间应找到一个“度”,认为“目标应该是清楚的,但不一定是具体的。
    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优点在于:在课程发展中,关注学习者的因素,注意发展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了“生活适应教育”的精神;强调课程发展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控制性;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于课程管理,体现了课程发展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将课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增强了课程理论的时间性;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课程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循环关系。
泰勒课程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受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影响,只重视课程具体方面的改进,强调课程与教学的效率、预测和控制,尤其重视实现目标的手段,忽视对教育教学本质的理解;对课程问题采取了一种实证主义的态度,课程内容大多只叙述“如何”的知识,教学只是将这些知识“有效’’地转让给受教育者;把教学过程视为纯粹“技术性”的过程,过分强调其组织性、计划性和目的性,忽视了学习者这一人的因素。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1956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一分册 认知领域》(在英语中教育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通用的)。布卢姆认为,复杂行为可以分解为比较简单的行为,教学目标可以用可见的行为来表示,以使教学效果能清楚鉴别,变成可测量的东西,从而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亚类。
    克拉斯沃尔(D.Krathwohl)与布卢姆合作对教学目标的“情感领域”进行分类,他把“情感领域”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倾向、价值组织、价值体系的形成五个亚领域。 
    负责“动作领域”分类的是哈罗(A.Harrow)和辛普森(E.J.Simpson)。这一领域着重于肌体技能的行为。常见于书法、演讲、体育、技术等学科。动作技能领域包括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等七个亚类。
    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类学为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念和保障体系,它以外显行为作为它的统一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教学目标类别的依据。各类教学目标之间有明显的层次性,容易区别,便于教师具体操作,教育工作者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特别对于一些可以量化或可以客观加以描述和评价的知识技能比较适用。
但是布卢姆的分类学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如分类领域、层次过多、分类细,而教学过程中并非如此刻板、机械,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一些难以清楚地观察学习结果的行为,需要培养学生的直觉、灵感和创造活动的,如文学、艺术等学科则较难适用,因此他的理论也受到了人们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