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返回章节目录]

[6-2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目标分解是教学目标设计者对课程内容自身的逻辑性、系统性的再认过程。通过分解,宏观、抽象的目标落实到具体可操作的目标,使师生能在全局上把握学习内容。
    目标分解后,就要进行任务分析。所谓任务分析就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单元目标的规定必备的从属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以及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具体的剖析。
    确定起点即确定教学活动的着眼点,是学习者的特征与课程内容之间关系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起点要和学习者的特征相适应,具体来讲可从两个方面着手:①对学生社会特征的分析:学生的兴趣倾向、学习风格,意志水平、班级内的人际环境等。②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即学生对必备的相关知识了解的情况,对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接受新知的能力预测。
目标表述最关键一点是要具体、明确。在叙写行为目标时,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要求的程度是必不可少的几个条件。而克服目标表述含混的关键是描写行为的用词要和具体可见的行为相对应,如:使用给出定义、指出、选择、列出、背诵、转换、区别、解释、归纳、摘要、证明等词语而不是难以确定的知道、了解、掌握、运用等。
    目标表述之后,要对目标类别化、层次化。即把教学内容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与目标和认知的层次一一对应起来,以确定目标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预期教学将要达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