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返回章节目录]

[6-3生成性课程与教学目标]
生成性目标(evolving purposes)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象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持生成性目标取向的人更强调“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演进过程,而且它是渐进生长的,它扎根于过去又指向未来,是一个有机的过程。
生成性目标的思想来源可以上溯到杜威,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谈到“最初的目的不过是一个试验性的草图。努力实现这个目的的行动才能检测它的价值”。他反对把某种外在的目的强加于教育,认为课程目标非但不是对教育经验的预先具体化,反而是教育经验的结果。
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20世纪70年代自己的著作中系统地批判了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并相应地提出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斯坦豪斯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包括一个过程,即“训练”“教学”、“引导”。“训练”(training)是使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真正的教育是使人类更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因而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尽管他不否认行为目标的价值,但却认为生成性目标却更为根本。正如他所说:“列出一张行为一览表不能帮助我们接近完成他们的手段,分析有价值活动的标准以及分析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活动的结构看来更为清楚地指向教学中的过程原则”。
生成性目标依赖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斯坦豪斯在提出过程目标模式的同时,提出了著名的“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并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的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
在实际中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之间能够相互补充。生成性目标不是取消教育活动的目标,它也需要在教育行为之前有一个意向性的提示。因此斯坦豪斯本人也认为在实际中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之间能够相互妥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