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返回章节目录]

[6-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
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
    具体表现为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
    课程改革首先会表现为课程制度的改革、教材的改革,但是归根结底它必须是一次文化的改革,而文化的发展又具有明显的延续性、继承性,因此课程改革必定不是课程的简单重构,而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的改变与超越。继承与发展是一对对立统一的范畴,发展是以继承为基础的发展,继承是以发展为前提的继承,在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就凝结着对过去的承载,对未来的开启。
20世纪最后的一、二十年里,世界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所有这些变化,使人们不难预测21世纪国际社会将以新的方式交往、竞争、生存。事实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就已经把国家、民族发展的切入点规划为教育,教育的变革不约而同地成为很多国家社会变革最受关注的焦点。当然,国际的视野是以民族的特性为基础的,与国际的接轨目的也是为了民族的发展,事实也证明,只有具有民族特色的才能被世界关注与承认,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建立适合中国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仍然是基础教育必须遵守的准则。
    社会的繁荣、稳定会提高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个体生存、生活能力的提高同样带动社会的发展。教育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每一位未来的社会人,培养目标既考虑社会的需要,也是为未来社会人生活的需要。新课程培养目标在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等的同时,又首次提出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人文素养,以及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这些都完善、丰富了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纬度,体现着社会的规范与人性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