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返回章节目录]

[6-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
新课程目标:发展为本
孟宪乐
教育发展研究2002
7 8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所要达到的结果,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基本要求。课程目标在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因为:第一,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制定课程计划,首先要明确该课程计划应达到什么目标,即通过此课程计划的实施,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第二,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目标一旦确定,将直接影响着学制年限的确定,课程门类、顺序、时间的设置,各科大纲、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方法的选用等。因此,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的原则和总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课程评价的标准。从课程发展的理论来看,课程目标的确定常常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泰勒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即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现已成为课程工作者的共识[]]。此后,这三个方面成为课程开发的基本维度,对这三个基本维度的关系的不同认识,集中反映了不同教育价值观的理论旨趣,由此产生出“儿童本位课程论”、“社会本位课程论”、“学科本位课程论”三种典型的课程观以及一些具有折衷性质的课程观[!]。笔者认为,社会需求、人的个性发展和学科知识三者之间应是整合(而非均衡)关系,应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这一核心思想,树立发展为本的教育目的观应当是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基本的价值取向。
二、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目标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自)1998年国家教委在山东召开教材规划会议,正式确立“一纲多本”及“多纲多本”的教材改革方向,至20世纪末,全国已先后编出八套半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及三种课程方案,我国中小学多样化课程方案与教材体系格局已初步形成,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上呈现出更加具体化、操作化的特点。但是,课程目标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比如教材注重系统化和结构化,把成人的认知、认识方式运用于学生,便于教师系统地传授,而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往往被忽视;过分注意双基内容,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不足,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现行课程目标局限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而且存在着成人化、绝对化和抽象化的问题,很难操作和落实。此外,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课程目标中英才教育价值取向占主导地位,过分强调课程和教学的选拔和筛选功能;教学过程过分重视接收学习和机械记忆,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探究发现等。,*现行课程目标的呈现,一向采用行为目标和内容目标的表现方式,忽视或放弃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表现方式。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有明确、具体和易于操作的长处,但却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过去课程目标的制定中,课程工作者及教学工作者因行为目标易定好用,而放弃了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确立,因而使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成了观察行为变化的温度表。由于上述种种缺失,课程目标中便缺失了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核心思想。
三、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的基本涵义
发展为本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并不是对社会需求和学科知识的忽视,而是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和整合。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密切联系,人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课程要适应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就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但不能以适应社会要求为前提而忽视人的发展这一根本价值取向,因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不能替代适应人的个性需要,并不能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同时,人的发展也离不开知识的学习,知识是促进人发展的基础。我们突出发展为本,并不是忽视知识的作用,而是强调选择什么样的知识,怎样编排知识和如何学习知识才能适应社会需要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的水平,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在教育这个系统中,学生是诸多要素中的根本,处于核心地位,其他要素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要素而存在和运转。课程目标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实质上是把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人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价值取向,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综观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已经成为共同的追求。1998年在瑞士举办的“面向21世纪挑战基础教育内容调适的课程”国际研讨会,参会的15个国家的课程描述报告显示了很多不约而同的课程发展特点:强调每个个体的整体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批判理性、解难能力;强调发展跨科目的综合课程学习;强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态度等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提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学生求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四个方面的学习能力来组织设置课程。总之,世界各主要国家的课程改革,明显地突出了以下两点:全体学生的共同需要和部分学生的特殊需要兼顾,社会的能力放在了课程目标的首位;把持续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放在第一位,凸显了向发展型目标的转变。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四、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的主要特征
1、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发展性发展为本的课程学力目标包括基础性学力目标和发展性学力目标。基础性学力目标对所有学生而言都是统一的,是学生课程学习的最低标准,目的是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发展性学力目标是基础性学力目标的拓展和延伸,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灵活性特征,没有统一的要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自主选择、自由发展。它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为宗旨,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发展为本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根本目的是造就能够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注重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超越性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强调适应和超越两者之间的辩证结合,突出对现实的超越,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协调发展。现实的发展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未来的发展有赖于超前的教育和对现实的超越。突出目标的超越性,有助于课程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最基本的知识、最有效的方法、最新的社会科技信息动态介绍给学生,有助于我们把塑造完善的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来统领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终身发展的能力。
3、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人文性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强调科学教育,应以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对科学精神的塑造,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实践,科学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创造思维能力、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在我国,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更应强调突出加强人文教育,突出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突出人的潜能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和人的自我实现来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4、注重行为目标和过程性目标相结合,突出目标的开放性课程目标的表述通常包括内容和行为结果两个维度,这种表述方式是行为目标方式。但行为目标不能涵盖所有的教育内容,如人的情意因素、个性品质以及一些能力目标等隐性目标。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在尽可能将目标行为化的基础上,特别关注课程目标的第三维度———教育过程及隐含其中的隐性目标,即更加重视过程性目标。这对于在课程内容的编排、课程实施的设置中,加强知识的形成过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过程的教育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原则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看,课程目标的制定主体是不同的:按学科科学体系所制定的学科目标,只能在国家课程目标总要求下,提出学生学科学习的基本要求;社会需要目标应由地方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作出不同的规定,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学生个性发展目标则应由学校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需求,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发展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当然,国家教育目的和学科教育要求也会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提出原则性要求,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也一定要在国家教育目的和社会需求下制定课程目标。如何确定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体现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实现国家的总目标?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显著特征。在中小学时期打好基础,可以在人的一生中建立一个稳定的生长点,因此,确定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必须以基础性学习培养为着力点,在最本质、最基本的方面提出具体实在要求,达到:(1)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使其具备发展的能力;(2)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学生共同生活,促进情意和态度的发展;(%)课程目标是比较低的、有限的,全体学生普遍都能达到。
2、发展性原则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基础教育课程目标要立足于当代,面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就必须具有发展性,必须以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培养为着力点。其发展性主要体现在:(1)前瞻性。课程目标要立足于当代,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展望社会、时代的发展将现时的教育与未来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会生活和发展、如何把握现实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先进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和取向为目的,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好基础。(2)人的可持续发展性。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这!个学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连续性特点。新课程目标在注意阶段性特点的同时,必须要体现连续性特点,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虑,使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放在首位。(3)这种发展性还体现在课程目标本身的不断发展变化上。因为课程必须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人的持续发展保持交流沟通和协调,把现实变化中的世界的新内容和人们的新认识不断地、迅速地融合进来,并据此不断地更新完善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3、差异性原则
首先,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地区文化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制定课程目标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彻底改变以往大一统的做法,增加灵活性和选择性。其次,在同一地区,从社会需要看,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多规格的;从学生个体情况看,是多类型多水平多层次的。教育教学的任务就是把这种学生个体的特点和各种潜在的能力类型都能充分地发展起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反映在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的制定上,应充分体现差异性,制定出能体现多层次、多类型发展的目标,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注释
[1]
施良方"西方课程探究范式探析"华东师大学报(教学版)1954
3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李荣安"今天的课程改革、明天的学校模式"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1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