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第九章 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开发    
[返回章节目录]

[9-3 学校课程应该成为整合诸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学校课程的结构
    学校作为课程管理的一级,应该根据国家、地方课程的基本要求、本校课程资源提供的条件以及对学生的需求评估,整体勾画学校课程的全貌。在体现国家、地方课程的基本要求的同时,把学校的潜力挖掘出来,保证学生各种学习活动均衡、有序。附:上海大同中学的学校课程
    以基础型课程(国家、地方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大功能板快为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才力,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在以创新才力为目标的课程中包含综合课程群、课题研究课程、知识论课程,旨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创造的精神与能力以及批判反思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强调学校课程培养目标的整体性、智育课程德育培养的渗透性,同时把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学会关心的意识与能力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协调能力等内容融合进来,增强课程的时代感。

教师的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依据各个学校不同的办学思想与资源条件,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按课程类型有学者将其归结为三个方面:
  (1)、学科类校本课程
基础性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改编、或拓展,它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基础性课程由学科知识课程和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学科知识课程开发涉及到对对课程内容与结构的更新与整合。
  (2)、活动类校本课程
  活动类校本课程是指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
   (3)、探究类课程
  指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它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了要求,增加了难度,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相对于丰富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它更重视学科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学习的探究性。

    校本课程按教师开发的程度也可分为下面两方面:
   (1)教师对教材的调适与重新编辑
    教师对课程的开发不仅指教师设计一个全新的课程,更主要的是指教师对现有国家、地方课程的调适与重新编辑。毕竟,教师是最了解学生、最熟悉课程资源的。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强调课程权力下放、强调课程实施的灵活性的意义所在。上海实验学校的语文单元模块教学就是一例,他们的做法是统筹一个学龄段各册语文课文的相同单元,如散文、新闻、说明文等,创设情境、提供相应资源,形成模块。
    (2)教师的特色课程
    这种课程在于教师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独特阅历开设的个性化课程,它可以是学科类的、也可以是活动类的;可以系统讲述,也可以不拘于形式;可以是学期课程,也可以是短期讲座。例如: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的对屈原、周作人等作家的研究,华东师大附中刘定一老师的跨学科课程的探索成果都非常突出。再如锡山中学在制定选修课门类体系的时候,生物老师主动提出开“垂约的技巧与实践”课,地理老师与体育老师争开“围棋”课,数学老师要开“根雕”课等等,人力资源得到了集约化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