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返回章节目录]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五日的《解放日报》刊登的《上海博物馆何时不再静悄悄》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实验学校的例子更具说服力。"上博"同上海市实验学校签订协议,选定六年级一个班搞试点,开设人文景观课,每月一天,上午由"上博"专家上课,下午组织学生到"上博"参观.这种教学方法把历史、政治、语文诸学科互相渗透融汇一体,收效明显,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有的撰写小论文,有的召开专题研讨会,思路之开阔,让正在学校参观的外省市教育行家感到惊讶。
一九九三年二月十四日的《光明日报》刊登的《上海博物馆名扬海内外》一文,也有这样一段文字:
    在上海市实验学校,他们("上博")与学校合作开展"六年级文科教学中德育、智育、美育的交汇渗透"教育活动。每月一次,上午由博物馆工作人员去学校讲课,下午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一年之内,该校六年级学生六次走进上海博物馆的大门,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爱国主义思想。学校还把学生写的心得体会汇编成一本学生文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两篇文章中的两段文字都传递了同样一个信息:上海博物馆与上海市实验学校在开展一项意义重大、形式新颖的教学合作项目。
  的确。自一九九一年九月起,一项以"文科教学中德育、智育、美育的交汇渗透"研究为题的课程改革研究,在上海市实验学校六年级中开展起来。课题的形成,源于同年级几个文科教师共同面临的教学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大家感到自己所执教的学科,有部分内容与其他文科学科有交叉、重复,在自己单科教学中,很难说清一些涉及其他文科学科的问题,比如说历史学科,就需要用政治理论知识去理解许多历史问题.在年级组的教研活动中,大家认识到通过开展合作教学,可充分利用教学的资源,形成既相对独立,又能充分渗透的教学机制。一条新的教改思路跳了出来。
  以语文、历史为龙头,政治、美术、班主任工作为协作体的"文科交汇"课题组成立了。但新的问题又摆在了眼前,作为千门课程,应有自己的课程体系,"文科交汇"作为一种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有综合的地方,又有不能综合的地方,其交汇点又在哪里呢?载体又是什么?
  这时候,国家教委颁布的在全国中小学生中进行"两史一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以及中共中央公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给课题组老师很大的启发,尤其对 《纲要》中指出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的话语,更有领悟。对,与上海博物馆合作,选择品位高,文化内涵丰富,显出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文物精品为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深刻地落实当前德育工作的方针,落实课题组的研究任务。
  上海博物馆是一所馆藏文物丰富、品味高雅、闻名海内外的文化艺术宝殿。"上博"宣教部很早就进行了面向社会、面向学生进行社会教育的尝试,与他们合作开展教育研究,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课题组成上与上海博物馆进行联系,得到了"上博"的积极响应,于是课题组着手进行研究计划的制订。当时,课题组对该项研究的理论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可借鉴的综合课程研究的资料更少,但是课题组集思广益,在讨论中提高了对该项研究的认识,课题组认为该项研究是对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开设的有益探索。
  在""文科交汇"课程目标的定位上,大家认识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应是活动的主线,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持续发展的条件。"文科交汇"不应是文科知识的大杂烩,而应是文科知识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
  教学研究活动可以分为在个环节,即:参观、学习环节;总结活动环节和反馈巩固环节。
   以青铜器参观活动为例,活动流程分三个阶段。
  此项活动的主题是了解青铜器制作工艺和发展特点,学会鉴赏各个时期的青铜器精品。首先是参观、学习环节。
  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八日上午,上海博物馆室教部的老师来到学校,开设专题课,向学生详细介绍青铜器产生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发展历史和鉴赏方法。博物馆老师讲课过程中,运用幻灯,展示多个青铜器精品,详细分析解说。学生兴趣盎然。
  下午,全班学生到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陈列室进行参观。宣教部老师带领学生对有代表性的青铜器作品有重点介绍,学生边听边记,还不时提出疑问,得到了老师的详细解答。
  整个参观、学习活动,课题组各文科教师教参与其中,既学习知识,又贯彻实验思想, 以便更好地推进课题研究。
  接下来,课题组进入到总结环节。
  针对活动的主题,课题组老师在活动后一周的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消化、总结。历史老师重点分析青铜器产生的历史背景;政治老师重点分析奴隶社会的阶级与阶级压迫,分析劳动人民在创造历史文化上所起的作用。语文老师重点指导学生进行青铜器说明文的写作;美术老师则对学生进行青铜器美学鉴赏指导;班主任老师结合班级德育工作,及时进 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一次活动,使几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训练目标都得到了落 实。
   活动的最后环节是反馈。
   课题组要求每位学生撰写一篇参观学习文章,可以是观感,也可以是小论文。班级外对参观学习活动,出一或图文并茂的壁报,收集学生的总结文章,编印一本学生小论文集。班级开一次主题讨论会。这一系列反馈活动,可以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真正的感受和收获,以使课题组更好地进行了一项专题活动。
  青铜器专题后,课题组在一个学年中,又相断组织了陶器、书画、雕刻、瓷器、钱币等系列活动,活动的流程,都如青铜器专题的参观、总结、反馈过程。通过一学年的活动,学生的视野大开,初步形成了能融历史、政治、语文、美术诸学科为一体的知识结构,在德育、智育、美育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从学生写的总结文章和学生在讨论会上的发言来看,都具有较高的质量。学生初步具备了艺术鉴赏能力、收集、运用资料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文科交汇"课题的实施,形成了一个大合作的教学环境。这首先体现在学校与上海博物馆的合作,先教学空间拓展到了社会,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社会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其次,学科与学科间的合作,使教学资源得到互补,教学效益得到,教学效益得到提高教学内容进一步得到优化。
  作为对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研究的有益尝试,"文科交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课题组补充、修改了研究计划,进入第二轮实验,并逐步完善了活动计划,把它列入校本课程之中。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拓展课题,开展了"学生科技教育"、"文化景观教育"等相关系列活动,都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通过课题研究,也使一批青年文科教师迅速成长,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