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一个十年散文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七章:散文的发生与自觉
    第一节:"五四"时期散文的兴起概况及原因
    第二节:鲁迅与《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第三节: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第四节: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第五节: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第六节:"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第二节:鲁迅与《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的《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时间: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是"随感录"式的杂文,它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产物。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专登短小的时评或杂感,与长篇论文配合作战。接着,李大钊、陈独秀主持的《每周评论》,邵力子主持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也相继开辟了"随感录"专栏,其他一些进步报刊则没立了诸如"杂感"、"评坛"、"乱谈"等类似的栏目。于是,在五四运动前后,这一类短文的写作,便形成了相当的声势。
    

艺术形式及内容:这些"随感录"式的文章,大都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个性突出、富有情调,对文化痼疾、社会时弊以及保守文人的种种奇谈怪论作了及时有力的揭露和抨击。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它们是中国现代最早的一批杂文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最早的一批散文作品。

    代表作家:《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
    

鲁迅的杂文写作开始于这一时期,他后来成为中国现代写作最勤、成就最大的杂文作家,对中国现代杂文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
    

陈独秀是"随感录"文体的开创者,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杂文作者之-。他最早写作"随感录"用的是浅显的文言,后来才改用白话。他的杂文大都写得居高临下、要言不烦,往往几句话就能点出症结,指破迷津。他还有一些警句或格言式的杂文,如《研究室与监狱》这样写道:"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
    

李大钊也不是职业作家,但同样是一位文章能手。刊登在《新青年》第4卷第4号上的《今》和第5号上的《新的!旧的!》是两篇脍炙人口的白话论文,写得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他的"随感录"篇幅短小,却耐人寻味。如《解放后的人人》就很有代表性:"放过足的女子,再不愿缠足了。剪过辫的男子,再不愿留辫了。享过自由幸福的人民,再不愿作专制皇帝的奴隶了。作惯活文学的人,再不愿作死文章了。"短短几句话,就把获得解放的人们不堪回首的那种心境充分展示了出来。
    

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杂文《复王敬轩书》则因推进新文化运动而名留清史。

    

意义及影响: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至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发展轨迹。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作家群,所谓"言志派"散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新青年》上的杂文,大都以随感形式对现实做敏锐的反应,不见得如何缜密漂亮,却是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而每位作者又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