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一个十年散文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七章:散文的发生与自觉
    第一节:"五四"时期散文的兴起概况及原因
    第二节:鲁迅与《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第三节: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第四节: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第五节: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第六节:"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第三节: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的散文集《谈龙集》、《谈虎集》封面

    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五四"时期就有所谓"叛徒"(反抗者)与"隐士"(超离现实者)的两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的大家,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原名槐寿,字启明、起孟,号知堂,是鲁迅的二弟。1906年从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开始致力于中西文化研究,并且掌握了日、英、希腊等多种外国语言。回国后自1917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并投身新文化运动。长期的学者生涯对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整个"五四"时期,周作人一方面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的文学"的理论,积极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另一方面,他大力提倡发展现代散文。1921年6月,他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文》的短

评,热情号召"治新文学的人"去大胆尝试现代的小品散文,并且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积极推进现代小品散文的发展和繁荣。

     "五四"时期,特别是参与语丝社工作时期,周作人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尤其是风格鲜明的小品散文。从1923年起,周作人先后创作出版了24本散文专集。他在1928年以后的散文创作虽不乏艺术境界炉火纯青之作,但艺术性、战斗性俱佳的作品,则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这一时期周作人最有影响和最有代表性的散文集有《自己功园地》(1923)、《雨天的书》(1926)、《泽泻集》(1927)、《谈龙集》(1927)、《谈虎集》(1928)。《永日集》(1929)等。"五四"落潮之后,周作人于1928年底写下《闭户读书论》一文,表明了躲进书斋,谈经论史.远离现实,安心养性的所谓中庸主义的"绅士"态度。对于周作人来说,其思想和创作从激进向保守的转变,从封建传统的"叛徒"向谈鬼说禅的"隐士"的退缩并不是突发的。早在"五四"时期,在他的心中就已经隐伏着深深的思想矛盾,"浮躁凌厉"的积极姿态与"隐逸洁身"的消极意识是交织在-起的;至于抗战爆发之后,周作人依附日伪,丧失民族气节,也正是其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 周作人的散文观。

    1、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第七版发表一篇题为《美文》的文章,号召人们致力于"美文"的创作。他的这篇《美文》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散文创作进入自觉时期的一种理论体现,在新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2、周作人推崇明清小品文,其散文理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多作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与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两字来概括。
    分自己的散文为"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显然更加积极,常为论者所引述;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却是后者。
    
    


周作人的散文集
《自己的园地》封面

    (二)周作人散文创作发展过程

    向封建主义斗争的"叛徒",同反动势力妥协的"隐士",两种思想纠结在一起,清晰地映现在周作人的散文作品里。
    

1、五四时期散文现实感强,针对现实有感而发,对广泛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猛烈攻击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带杂文风格,形成了一种激进昂奋的"浮躁凌厉"的战斗风格。《卧薪尝胆》、《偶感》、《死法》、《门前遇马队》等对反动军阀屠杀革命者、进步学生和无辜群众的暴行进行了控诉; 《祖先崇拜》、《思想革命》等揭露了封建传统礼教,呼唤思想革命;《碰伤》、《沉默》等对摧残言论自由,武力镇压群众运动等军阀统治暴行采用了反语式的嘲讽;《日本人的好意》、《裸体游行考证》等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的本质,如此等等。周作人的这些杂文不仅和鲁迅等人的一些杂文-'起在当时的现实斗争中发挥了投枪与匕首的战斗作用,而且也写出了自己的个人风格。周作人的杂文善于正活反说,文辞表面平静,而内里情感热烈,在从容不迫的引证和戏谑洒脱的论析之中,达到讽喻的目的。
    

2、"五四"运动过后,他虽然"思想动摇与混乱"但仍能以"语丝体"的作品,尽排击旧物催促新生之力。他不仅在"三.一八惨案"的斗争中,以《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一文,表示了对杀人者的愤慨,而且,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黑暗岁月里,还抗议过国民党反动派的野蛮屠杀。但是,由于他自身反封建思想武器的局限性,促使"隐士"思想频频活跃。在激烈的阶级搏战中,他宣扬"费厄泼赖"精神,反对打"落水狗"。
    

3、30年代,面对国民党严酷的法西斯统治,他的"隐士"思想恶性发展,周作人的世界观由"叛徒"转向"隐士",主张"苟全性命于乱世是第一要紧",鼓吹闭门读书论",从此躲进"苦雨斋"。散文渐渐趋向"消闲"一类。与林语堂提倡小品文,包括30年代后期写的关于读书笔记性的散文。作品失去了"五四"时期凌厉浮燥的锋芒以闲适、幽默为主要特征。他写于20年代的《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等,都是现代散文的名篇,很能代表周作人"言志"小品的风格。



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药堂杂文》封面

    

小品散文的艺术特征:周作人的小品文以清新随意的笔触写出生活中的一件事、-段情、一种景,玲珑剔透,情趣盎然。从思想性上看,虽然他的小品文不及他更具有战斗锋芒;但就艺术性而言,小品散文这-形式在他手中确实发展得更为圆熟、精粹了,可以说是他对散文艺术的又一贡献。他常常在旁征博引之中自然而然地传授出丰富有趣的知识,或是抓住生活中-鳞半爪的现象,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旁敲侧击,左右逢缘,充分显示了学者式散文的特色。如《喝茶》所沉醉的是"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凡是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读者,读了周作人此类描写,往往都会心领神往。

    周作人的小品文常在冲淡的情感之中深含着诗意。写于1924年的名篇《故乡的野菜》,通过介绍家乡的野菜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怀乡之情。文章本身虽然写得平和、质朴,细细咏味,便不难被那恬淡、深长的诗意所吸引。作于1926年的另一名篇《乌篷船》,在描述家乡优美的山光水色的同时,也自然地烘托出作者轻快、愉悦的心情,在乌篷船上玩赏水乡盛景,一种悠远的故乡之恋便会油然而生。
    短小精悍、简洁老练是周作人小品文的一般特征。他的小品文大都几百宇到千把字,遣词用字恰到好处,体现了一种朴实、古雅含蓄、凝重的文风,在周作人的影响下,经过俞平伯、钟敬文等众多作家的努力,此风长盛不衰,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四十年代,周作人的散文仍有不少出产,但闲谈式的作品少了,他试验一种"文抄公体"的散文,即是笔记体散文之一种,文章主干是精心挑选的或苦涩或华美的古文,连缀其间的周作人的评点,则用简明、朴实的现代白话,两者有机糅合,互相调剂,常兼两种文体之美,而总体风格则如郁达夫所说,"一变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人古雅遒劲的一途了" 。
    

5、解放后,写回忆录和史料性文章,多关于鲁迅,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

    (二)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1、众体兼备: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实践,曾对各种各样的散文体式做过尝试。政沦、随感、游记、速写、书信、序跋等,都进行过探索并获得广泛的成功。这一点,在同时期的作家中是不多见的。
    

2、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大至社会人生的重要问题,小至酿酒品茗的身边琐事,真是"无意不可入,无辜不可言"。而在取材广泛,体式多样的作品中,作者的独特艺术风格一以贯之。
    

3、广泛的知识性。海阔天空,上下古今,旁征博引。不仅内容充实丰富,也以广泛的知识开阔了读者的眼界。特别是大量的外国民主主义思想与文学艺术的知识,对于唤起个人的与国民的自觉",是有进步意义的。
    

4、丰富的幽默性。他善于以庄谐杂出之笔,自然质朴的抒情方式,创造含蓄隽永的意境,因而形成了冲淡清涩的风格特征,从而把广泛的知识性和丰富的幽默性统一起来。



周作人漫画像

    

5、独特的语言风格: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很耐人咀嚼。形成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
    应该指出,周作人的早期散文,就不乏炫卖知识而缺乏深刻的思想意义,或追求幽默而流于趣味主义的作品。三十年代后期,出版《永日集》时,他正埋首故纸堆里,沉浸在花木虫鱼、苦茶古玩之中'以"掉书袋"或叙述市井琐闻为自得,叛逆性减少而隐逸性渐增,并日渐发展,抗战期间,周作人竟变节事敌,沦为民族罪人,终于没有作成隐士,但他的散文创作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俞平伯像

    

俞平伯(1900-1990)的散文多收在《杂拌儿》、《燕知草》等集中,其中,如《陶然亭的雪》、《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等,在20年代曾受到一部分读者的喜爱。这些作品多构成一种朦胧、空灵的意境,透露出玄妙的哲理与感伤的思绪,是远离现实的。周作人赏识他,说他散文的风致"是那样的旧而又这样的新"。说俞平伯代表最有文学意味的一派新散文,实际上便是将他归人自己一流。俞平伯初期散文的文笔,繁缛晦涩,后期则刻意模仿明人小品,甚至干脆用文言撰写小品,名土味也很浓,以旧格调自享。




钟敬文先生像
    

钟敬文(1903年-2002)北京师范大学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之父。在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荔枝小品》的题记里曾承认"我的文章,很与周作人先生的相象"。他善于写咏物小品,如《荔枝》、《茶》、《黄叶小谈》;也写出许多情思清朗的游记,如《钱塘江的夜潮》、《太湖游记》。




废名先生像

    

废名,即冯文炳(1910-1967年),几乎每部集子都由周作人来作序他的作品专写农村乡镇宁静生活里的人事,对小人物寄同情,初时尚注重社会意义。《竹林的故事》等作品名为小说,实则也是散文,很注重意境的传达,清新素朴,抒情气息浓郁,也喜闲谈琐事,以冲淡为衣,表现出朴讷哀伤的风格。后来将古典诗歌的象征手法与西方现代派技巧引入,追求朦胧的散文意境。但语言修饰得愈发生涩古怪,陷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