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三个十年散文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二十八章 40年代报告文学、散文、杂文的发展

    第一节 报告文学的勃兴(丘东平、曹白等)
    第二节 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第三节 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靳以、缪崇群、萧红等)


 

  第一节 报告文学的勃兴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报告文学一跃而成为战时文艺的主流。从1937年到1940年,报告文学成为许多作家首选的文体,几乎所有的投入抗战洪流的作家、记者和文化人,都写过通讯报告,特别是1938年前后,一切的刊物都以最大的地位(十分之七八)发表报告文学,一时蔚为大观。
    当时著名的报告文学主要有:

丘东平的《第七连》、曹白的《呼吸》、亦门("七月派诗人"阿垅)的《第一击》、骆宾基的《大上海的一日》、曹聚仁的《大江南北》、范长江的《塞上行》、《西线风云》、碧野的《北方的原野》《太行山边》、司马文森的《粤北散记》、沈起予的长篇报告《人性的恢复》、萧乾的《流民图》《血肉筑成的滇湎路》《南德的暮秋》等。
    旅行通讯主要有郭沫若的《苏联纪行》、茅盾的《苏联见闻录》、褚安平的《英国采风录》、费孝通的《初访美国》等。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实写抗战中著名人物的纪实性散文(或称人物特写),如沙汀的《我所见之H将军》、周立波的《王震将军记》、陈荒煤的《陈赓将军印象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