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三个十年散文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二十八章 40年代报告文学、散文、杂文的发展

    第一节 报告文学的勃兴(丘东平、曹白等)
    第二节 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第三节 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靳以、缪崇群、萧红等)


 

  第二节 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40年代的杂文创作潮流始终受惠于鲁迅的传统,这时主要有两个杂文流派值得注意:一个是上海孤岛时期的"鲁迅风"杂文流派,另一个是桂林、香港的"野草"杂文流派,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鲁迅杂文的战斗传统。

    

(一)、"鲁迅风"派(1939-1941)

    "鲁迅风"派主要活跃在上海孤岛时期,代表作家主要有王任叔(巴人)、周木斋、唐弢 、柯灵、许广平等。1938年9月,王任叔等六人合出了杂文合集《边鼓集》,又于第二年1月创办了《鲁迅风》杂志,该流派由此而得名,1941年解体。
    王任叔是"鲁迅风"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其代表作家。唐弢称他为"前驱的骁将",其理论著作有《论鲁迅的杂文》,杂文集有《窄木集》、《扪蚤集》、《生活、思索与学习》等。其杂文内容主要是关于抗日救亡的问题,善于以简约的笔法勾勒出各种社会脸谱,风格尖锐泼辣。
    唐弢是最能学得鲁迅风致的作者之一,他在孤岛时期结集的杂文有《劳薪集》《识小录》《长短书》等,其作品尖锐泼辣富于批判性,侧重于从历史的角度,来发掘社会病的根源,具有浓郁深沉的抒情韵味和诗意,被称为"抒感性杂文"。
    周木斋(1901-1972)其杂文结集有《消长集》,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二)、"野草"派

    "野草"派是围绕着文学杂志《野草》形成的以聂绀弩、秦似、夏衍等人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活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和解放时期的香港,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野草》1940年创刊于桂林,出过"野草丛书"13种,坚持到1943年6月,遭当局勒令停刊后,1946年10月迁往香港改月刊为旬刊,郭沫若、茅盾等都为它写过文章,秦牧、周而复等青年作者则在此崭露头角。

    聂绀弩(1903-1986)是该派影响最大的作家,成名于30年代,早在左联时期就显示了独特的风格。其大量地创作杂文是在抗战之后,结集的有《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等。抨击腐朽的事物和黑暗的现实、批判旧的伦理道德、力求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是其杂文的基本主题,有一种冷嘲的风格,好用反语达到讽刺,寓庄于谐,在平易质朴中见深沉,格式新颖、写法多样,说理透彻,有一种所向披靡的战斗风格。其杂文名篇有《我若为王》、《韩康的药店》、《血书》等。
    秦似(1917-1986)是野草派中的杂文新秀,也是鲁迅的后学。其杂文用广博的生活和历史知识作基础,厚积薄发,舒缓有致,文化气息比较浓,行文诙谐、充满智慧,多是对抗战中的官僚政治的积弊,加以揭露。杂文集有《感觉的音响》、《时恋集》、《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