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抗战题材小说。 这类小说直接反映抗战现实,当时影响较大的有丘东平的《第七连》、《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有姚雪垠的成名作、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中篇《牛全德与红萝卜》、自传性质的长篇《长夜》,语言通俗、内涵深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中《差半车麦秸》通过描述一个身上仍然保存着农民的落后、散漫及小农意识等习惯性弱点的、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农民,在抗日战争的集体队伍中逐渐摆脱自身的弱点成长为真正的抗日战士的故事,捕捉到了萌芽状态中的民族新性格,文字真实自然,具有重大的历史内涵;此外,骆宾基的《东战场别动队》、萧乾的《刘粹刚之死》、陈瘦竹的《春雷》、李辉英的《北运河上》、碧野的《乌兰不浪的夜祭》等,也是抗战小说的名篇。
二、 讽刺暴露题材的小说。
以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为主。著名的有张天翼的《速写三篇》(包括《华威先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勘察加小景》、长篇三记(《淘金记》、《还乡记》、《困兽记》);艾芜的《山野》、《石青嫂子》;吴组缃的《山洪》;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萧红的《马伯乐》;张恨水的《八十一梦》、《五子登科》;黄药眠的《陈国瑞先生的一天》;钱钟书的《围城》等。
三、 注重文化分析的小说。
这类小说是作家对民族历史和现实进行文化探寻和反省的结晶,他们把抗战初期的高昂的民族激情,深化到了理性的层次。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比较东西方文明的不同;沈从文的《长河》是追索传统的田园生活方式在现时代的"常"和"变",隐含了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沉思;而巴金的《憩园》、老舍的《四世同堂》,则对中国式的家族文化进行了叩问。师陀
的系列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萧红的《呼兰河传》,都从多角度对国民生活方式、生活情调的表现中,流露出了对处于文化过渡时代国人所共有的爱恨交织的文化情结。
四、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
这一类小说主要表现知识者对人生和生存意义的求索追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钱钟书的《围城》;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巴金的《寒夜》;李广田的《引力》;严文井的《一个人的烦恼》;夏衍的《春寒》等,通过描写知识分子和人民的关系、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抗战现实下知识青年的弱点和苦闷、以及知识青年如何摆脱对政府抗日的幻想奔向新天地的历程。此外,一批女作家,如张爱玲、苏青、梅娘的小说都是从女性的视角来探视女性人生,是继庐隐、冯沅君、丁玲之后的又一代女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