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五章>>第一节
   上一节 | 下一节 

薄伽丘
    薄伽丘(Boccaccio , Giovanni 1313—137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自幼聪明好学,喜爱文学,青年时便于彼特拉克结识,并跟随他研究古典文学,成为了博学的人文主义者。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他在对荷马作品的收集、考证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他致力于《神曲》的诠释和讲解,曾主持佛罗伦萨大学《神曲》讨论。他的代表作《十日谈》把抨击的矛头直指宗教神学和教会,故事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他们的卑鄙、虚伪、残暴和伪善,可以看出人文主义思想贯穿始终。作者痛斥僧侣们向别人宣扬禁欲主义,自己却贪图钱财,是 “伪君子” “伪善人”,他们诱骗别人远离现实快乐,只不过是为了他们自己更痛快的享受现实的快乐,同时赞美了现实生活和爱情,认为禁欲主义是违背自然规律和人的本性,人有权享受爱情和现世幸福。《十日谈》还批评封建特权,维护社会平等和男女平等。这部作品出版以后,当时确已广泛流传,深入人心,僧侣们已无法否认书中揭露的事实,也难以反驳书中的思想倾向。他利用民间语言俏皮、生动、流畅、简洁的特点把100个故事巧妙串连起来写作,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他认为诗歌应当反映现世生活,强调文学的启迪和教育的巨大作用;要求诗人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汲取营养,并讲求虚构、想象。薄伽丘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中世纪神学的观念,但他的文艺理论为文艺复兴时期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十日谈》以其通俗的格调,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小说的发展。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Shakespeare ,W. William 1564~1616)是“英国戏剧之父”,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他的辞世日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莎士比亚的剧作展示出了16世纪至17世纪初广阔的社会景观,表现了社会各界人不同的生活形态。他创作的喜剧最具代表性的是《仲夏夜之梦》和《威尼斯商人》。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自由,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渴望追求快乐、幸福与自由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哈姆莱特》等著名悲剧,表现了其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在《哈姆莱特》中,他主要描述丹麦王子为父王报仇的故事。但全剧重点并不是在复仇本身,而是呈现出哈姆雷特复杂纠结的内心世界,放射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莎士比亚曾以赞美的诗句写到:“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的端正、多么出色。论行为,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
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的微笑
    在各种艺术中,绘画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成就最为辉煌的领域。16世纪文艺复兴进入全盛时期,三位伟大的代表都是艺术家,他们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Da Vinci , Leonardo 1452-1519)是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意大利的著名画家和科学家,被恩格斯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不仅是伟大的画家,同时也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雕塑家、建筑师、工程师,他的多方面杰出才能使其成为文艺复兴时代名副其实的一个文化巨人。他是一位天才,自小就有绘画天赋,青年时期就结识了一大批知名的人文主义学者,接受了人文主义的熏陶。他基于人文主义思想,认为在自然的创造物中,人是最完美的创造物。因而,他十分注意研究人。对人的研究包括人体的整体美和外形美,人体的比例和解剖,从人的姿势、动作、手势和面部表情到内心活动。达·芬奇坚信科学,他对宗教感到厌恶,抨击天主教为“一个“贩卖欺骗的店铺”。在艺术创作方面,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安吉里之战》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其中《最后的晚餐》标志着文艺复兴艺术的成熟,最为著名的是《蒙娜丽莎》。《蒙娜丽莎》的主题完全摆脱了宗教内容,把刻画人物的性格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放在突出位置,成功刻画了一个市民妇女的形象。画中表现出来的自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让人们产生了无尽的联想,鼓励人们去大胆的追求世俗生活。一种空间流畅而轻快的风格在这里开创。达·芬奇的高尚人格和人文主义思想在该画画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一方面热衷于艺术创作,另一方面他为了艺术创作更加丰富生动,研究自然科学,广泛的涉猎与绘画有关自然科学学科,如光学、生物学等。值得一提的是他所提倡的科学方法,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达·芬奇反对经院哲学的教条主义,他认为知识源于实践和生活,只有向自然和生活学习,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理。正如他所说:“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达·芬奇提出并掌握了这种先进的科学方法,后来由培根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最基本方法。达·芬奇的实验工作方法为后来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道路。
大卫
摩西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他少年时进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在那儿他接触到了古典时期艺术的经典作品和一大批人文主义学者,并产生了人文主义艺术思想。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的雕塑更多的是为世俗生活服务,表现人体美成为文艺复兴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追求。他的作品多以雕塑人物为中心,展现人体的强健有力,充满超人力量,善于表现丰富的运动,从中可以感受到的是对人类的庄严颂歌。他的代表作是雕塑《大卫》和《摩西》。他创作于1501年的《大卫》标志着神化的人形已经确立,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美术作品。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米开朗基罗是借用圣经故事中的人物,以完美的青年男性人体表达了当时佛罗伦萨公民保卫共和政体,保卫自由,反抗贵族专权和外来侵略的意志和决心。难怪雕塑一经完成就被佛罗伦萨人民视为市民英雄的象征。《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