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五章>>第二节
   上一节 | 下一节 

    路德的思想中还有许多缺陷。首先,路德站出反对用暴力革命的形式来完成宗教改革。路德在思想上明确反对人民群众政治的、经济的自由与平等的要求,指出基督教的自由是信仰的自由,“在一个世俗的王国中是不可能人人平等的。有些人应当自由,有些人不应当自由。有些人应当统治别人,有些人应当被别人统治。” “人民最终抛弃了路德,群众甚至用石子打他,在他房门上涂焦油,痛斥这个诸侯的家奴” 其次,路德的宗教改革在于以新的宗教代替旧的宗教,并不是反对宗教和宗教信仰。马克思指出:“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他。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1555年,查理五世与路德宗教诸侯和解,签订了《奥格斯堡合约》,合约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新教的合法地位终于在德国得到了确认。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运动至此在德国已经完成,与此同时,他的宗教改革思想在西欧全面的传播,并一度影响了北欧的一些国家。
加尔文
    3.加尔文的宗教思想
    受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加尔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加尔文(Calvin, John 1509-1564)是法国16世纪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的重要派别加尔文教派的创始人。1531年他在巴黎大学研究神学,1534年因为成为新教徒,受政府迫害,流亡瑞士,在此期间,出版了《基督教要义》一书。但当时他的改革教会提案没有被接纳,并且被当作“异端”,驱逐出境。1541年,日内瓦支持宗教改革的一派掌握了政权,加尔文受邀返回日内瓦,在日内瓦领导宗教改革。
    “预定论”是加尔文宗教改革思想的理论基础、思想核心。所谓“预定论”的思想最早由奥古斯丁提出。“预定论”即人是否得救都是由上帝事先决定好的,与本人努力无关;上帝的预定的旨意,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上帝的选民注定能得救,上帝的弃民一定要遭殃,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选民受上帝赐予的救恩和生命;弃民却必定沉沦。加尔文的这一思想是对路德的“因信得救,不靠功行”思想的继承。他像路德一样,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权威。人人都可以通过理解《圣经》和上帝交往,只有“在内心建立上帝的祭坛”,才能与上帝有真正的交往。加尔文在这时重新提出奥古斯丁的“预定论”,是试图以此来彻底否定教皇和教会在救赎问题上的任何作用和权威。但他又不赞同宿命论的观点,他认为虔诚的信仰与完美的德行是每一个将要得救的基督徒的义务,他们应该在世间努力工作来彰显上帝的荣耀,圣化上帝的英明。加尔文认为:“虽然一切都是上帝预定的,但教徒在现世应该勤奋工作;个人的功德虽然不能改变神的预定,但上帝对于拣选的人时时给予恩典,一切功德都是上帝赐予的。” 加尔文的预定论完全把人的命运交给了上帝,使人成为神彰显自己一致的工具,但实际上,他却又巧妙的把人的命运交给自己,鼓励人奋发向上。
    另外,加尔文还认为,个人拥有财富是一种上帝的安排,是上帝的预定。在他看来人们经营致富、借贷取利、积蓄资产同担任教会职务一样神圣。这样一来个人奋斗和经营致富都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这一思想显然是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发展需要的,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制度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恩格斯曾说:“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加尔文的信条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他的预定学说,就是下面这一事实在宗教上的反应:在商业竞争中,成功与失败不取决于不受他支配的情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个人的意志或行动,而是未知的至高的经济力量的摆布;在经济革命时期,当一切旧的商业路线和商业中心被新的所代替的时候,当印度和美洲已经向世界开放的时候,这种情形就特别真实了。” 至此,加尔文的教义受到许多工商业者欢迎,成为新教主流。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