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王门”后学及其“异端”思想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体系形成于嘉靖初年,大约经历五十年左右,就分化出诸多学派和思想,甚至是批判伦理纲常、倡导人欲合理的“异端”学说思想。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方面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有关,另一方面,与王守仁学说思想中强调人的主体精神和个性的旨趣,以及学说思想的内在矛盾有不可脱离的关系。王守仁致力于解决朱熹学说思想的矛盾,但他的学说思想也存着诸如天理与心体“虚明灵觉”、心之本体“至善”与心体“无善无恶”等矛盾。后学在理解其师学说思想上出现分歧,并引申发挥,自然会出现分化及通向“异端”。
“王门”后学主要派别有:浙中学派、江右学派、泰州学派、南中学派等。以王畿为代表的浙中王学,认为“圣人所以为圣,精神命脉,全体向内,不求知于人,故常常自见己过”。还主张“从先天心体上立根”,即立一个玄妙虚无、无善无恶的心体作“天根”,由此而求悟得“良知。其实质是把“良知”当佛性看,悬空求悟,逐渐把王学引入禅学。以邹守益、聂豹、罗洪先等为代表的江右学派,笃守王学传统,以“慎独”、“戒惧”为“致良知”的修养方法,否定“现成良知”说,主张通过“主静“达到”无欲“境界,属于王学的正宗。
使王学发生严重“变态”,并对明后期社会有较大影响的“王门后学”的派别,是以王艮等人为代表的泰州学派。这一学派的成员比较复杂,既有社会上层人物,又有众多的社会下层人物,学派的创立者王艮本人就是煮盐的灶丁出身。这一学派引申发挥王守仁的一些学说及精神旨趣,阐发出与伦理纲常及封建统治秩序相抗衡,具有鲜明“异端”倾向和平民色彩的思想,大有冲决藩篱、掀翻天地之势,“非名教所能羁络”。其思想主要表现为:“百姓日用即道”说、“物欲合理”说、社会平等说、“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说等。
“百姓日用即道”说。此说为王艮((1483——1541)为阐发自己思想而提出的命题。这本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谓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只是已往的儒家学者虽关注百姓日用,但为了尊崇圣人之道,在圣人之道和百姓日用之间界划了一道鸿沟,并不承认百姓日用就是“道”。王守仁曾对此说予以发挥说,“日用间何莫非天理流行”,认为天理体现于百姓日常生活中,主张就百姓日用中求道,也没有肯定“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继承这一传统儒学命题形式及其师“日用”说,赋予其新的意义内涵,将其改造成表现平民思想的学说。他认为,“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这就打通了圣人之道与百姓日用之间的悬隔,意味者圣人之道不尊,百姓日用不卑。消解了圣人之道的神秘性,重新树立了“道”的标准——“愚夫愚妇能知能行”。在王艮看来,“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涂之人可以为禹”,即平民百姓也有体认天理之能、作圣之能。愚夫愚妇之所以“日用”而不知,是因为没有学习。这说明,他要填平圣人与愚凡之间的鸿沟,肯定愚夫愚妇与圣贤在人格上的平等。同时,他还将“百姓日用之学”,即平民的生活实际提升到“道”的地位上,表现出对下层民众的同情,对其生存权利的重视。
“育欲”说与“寡欲”说。作为泰州学派的重要一员,何心隐(1517——1579)反对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把人欲视为罪恶的观点,肯定人们在“声色、臭味、安逸“等物质欲望上应适当予以满足。认为,“性而味,性而色,性而声,性而安,性也。”“尽乎其性于命之至焉者也”。即是说人欲是天性、天命中应有之物,不可废弃,不可否定,否则就是违背天性、天命,就是违背天理,因而主张“育欲”。但是,他的“育欲”的内涵,不是要使个人的欲望无限度的膨胀,而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出发,发展“与百姓同欲”之“欲”。所以他一方面主张培养与社会各个成员共同享受的公欲,另一方面又主张“寡欲”,即克制只顾个人享受的私欲,使之有所限度。他为了说明“育欲”说符合圣人之道,对周敦颐等理学家的“无欲”“灭欲”说进行批判,指出他们的观点有违孔孟思想。认为孔子、孟子都是承认人的欲望的,“好仁”是欲,“从心所欲”也是欲,只是“欲不逾矩”罢了。如此,道学家的“无欲”、“灭欲”说,就成了既违背圣人之道,又不切于人生实际的无根之谈了。(李贽(1527——1602)继承了王艮“百姓日用即道”说,更进一步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观点,肯定穿衣吃饭是人们最基本的欲望,彰显其合理性。认为不论圣人、凡人,在“德性”上都是一样的,而所谓“道”也就没有圣贤、凡愚之分。“道不离人,人不离道”,人无不载道,这是自然本性,如同水之趋下、江河行地、“饥来吃饭困来眠”一样。所以,“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就是自然之道。他批判道学家高耸其道,而不切于万物之性及人伦日用的做法,讽刺道:“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也,岂讲道学者所能学乎?”针对道学家“正其义不谋其利”的禁欲主张,李贽公然宣称,“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都是百姓日常生活的核心,都是百姓欲望之所系,都是合理的有价值的。他指出欲望出于人的本性,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李贽还进一步提出“人必有私”说,指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认为人有私心,追求私欲满足,是“自然之理,必至之符”。何心隐、李贽等肯定人欲,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合理性的论说,反映了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的深层背景,其实质是要为兴起的市民阶层的利益正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