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理论
所谓动机理论(theory
of motivation),是指心理学家对动机一概念所作的理论性与系统的解释。心理学上历来三大学派的心理学家们,都曾提出过理论性的解释。在本世纪40年代,属于行为主义学派的美国心理学家霍尔(C.Hull),从个体内在经常维持均衡作用的观点,对行为动机之解释,提出了驱力减降论(drive-reduction
theory)。驱力减降论的要义有二:其一,个体的一切活动,皆起因于内在生理需求而生的驱力;因缺营养而生饥饿驱力,因抽水份而生渴驱力等均属于。其二,在个体表现行为时,如该行为结果能满足造成驱力之需求,那就会使该驱力减降。驱力减降的结果,自将加强该种行为的重复出现。饮水会使渴驱力减降,获得满足,以后寻求渴驱力减降,即成了个体寻水与饮水行为的内在动机。此一理论,只能解释极简单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学习关系,不能解释复杂的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因此,在现代心理学上,驱力减降论已不再受到到重视。
五十所代以后,人本心理学兴起,马斯洛氏的动机理论受到心理学界的普遍重视。马斯洛以追求自我实现了为人性本质的理念,将人类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分为由低而高逐级而上的五个层次,各以不同类别的需求而名之。此即马斯洛氏的需求层次论。马斯洛氏的动机理论也是重要人格理论之一。
到六十年代认识心理学兴起后,动机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以认知论为理论基础的动机理论,主要尝试以理解的心理历程,解释个人自己或别人日常生活中某些复杂行为的动机。此外,另有心理学家,兼采社会学习论与认知论的观点,发展出了新的动机理论。以下将依序介绍这两方面的新动机理论。
二、动机自我归因论
归因论(attribution
theory)本来是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1896 ~ )氏,在1958年倡仪的一种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上研究人知觉时,根据归因论可以对"某人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行为?"之类的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关于此点留待第十四章再做进一步的说明)。到70年代开始后,温纳(Weener,1972)氏扩大了原来归因论的观念,建立一套从个体自身的立场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归因理论。大学联才落第的考生,他自己如何解释他参加考试行为失败的原因?参选失败的候选人,他如何解释他参选行为失败的原因?于是,为了避免前后所提两种归因论在观念上的混淆,故而有时特别称温纳的理论为自我归因论(self-attribution
theory)。
从动机理论演变的观点看,温纳的自我归因论,非仅出海德的归因论,而是对艾特肯逊动机论中二向度说法的修正。按艾特肯逊的看法,个人在而对预期未卜的情境下,将同样怀有希望成功与恐惧失败的心态。此等心态可能构成个遇事既欲追求(成功)又想逃避(失败)的性格。每个人所不同者,只是相对二向度的强弱而已。温纳认为,动机并非个人的性格,动机只是介于刺激事件(如工作情境),与个人处理该事件所表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而已。刺激事件的性质改变,一定会影响到个人处理该事物行为后果的改变,此一行为后果,自然会影响到个人以后对同样刺激事件的动机。球类比赛时,如对手实力相当,比赛结果胜利了,士气旺盛,与之再战的动机增强;如对手实力相差悬殊,即使结果大胜,也不会激起与之再战的动机。
不过,影响个体动机强弱者,刺激事件只能视为其中的一个因素。除了刺激事件之外,自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按温纳氏的自我归因论的解释,每当个人处理过一桩刺激事件之后,个人将根据自己所体会到的成败经验,并参照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提出六方面的归因解释。换言之,个人作完一件重要工作(如参加考试)之后,无论其行为后果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他对自己成败理由的分析时,可能不出以下六方面的归因:
1、能力
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应付此项工作有无足够能力。
2、努力
个人反省此次工作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
3、工作难度 凭个人经验,对此次工作感到困难还是容易。
4、运气
个人自认此次工作成败是否与运气好坏有关。
5、身心状况
凭个人感觉工作当时的心情及身体健康状况。
6、别人反应
在工作当时及以后别人对自己工作表现的态度。
以上六项归因,各有不同的变化程度;能力有高低,努力有大小,工作有难易,运气有顺背,心情有起伏,健康有好坏,别人反应有褒贬。如此看来,在工作结果之后,个人经过成败的分析检讨,以决定以后动向的动机强弱时,有很多因素都会发生作用。而且,我们可以想像,根据各因素的性质与当事人的认知,每个因素对工作成败的影响,又将各不相同。由此可见,个人在面对工作结果时成败归因的心理历程,是非常复杂的。温纳氏的自我归因论,即企图对此一复杂心理历程,提出系统解释。以下四点是其中要义:
1、温纳采取了50年代以后社会心理学家罗特(Rotter,
1954)所倡议的制控信念(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作为他自我归因论的?分理论基础。制控信念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与环境关系的看法。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努力,将失败归因于个人疏忽。这是自愿承担责任的看法,持此看法者,称为内控(internal
control);意谓此种人所持的信念是,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另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人,将成功归因于机遇幸运,失败则由于受人阻难。这是不愿承担责任的看法,持此看法者,称为外控(external
control);意谓此种人所持的信念是,个人的命运受外因所控制。
2、温纳氏采取而又引伸了罗特氏制控信念理论中的观念。按温纳的解释,个人对自己工作成败的看法,除了基本心态上有内控与外控分别之外,与影响工作成败各因素的性质,也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就上述六方面归因而言,有的是个人可以主控的;其中第二项对工作付出的努力程度,即可自主控制。但多数因素不是个人所能主控的;诸如能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以及别人的反应等因素,其变化均非个人所能控制。
3、温纳将影响工作成败的六项归因,按其与当事人的关系,分为外在的与内在的两类;能力、努力、身心状况三者,属于内在因素,工作难度、运气、别人反应三者,属于外在因素。
4、按温纳的解释,影响工作成败的六项归因中,在性质上有的是稳定的,持久不变的,如能力与工作难度两者属之;但也有的是不稳定的,随情境的不同而可能变化的,如努力、运气、身心状况、别人反应等属之。
在工作成败检查之后的归因取向,将影响个人以后再从事类似工作时动机的高低。而影响以后动机高低者,将决定于个人对归因事项所具特征的认知。例如:甲生考试失败,如果他将失败的原因完全归于外在因素,外在因素是无法控制的,所以他对下次考试,仍然不会有很强的动机。又如:乙生考试失败,如果他将失败原因归于自己的能力,能力是不能凭自己意愿予以改变或控制的,所以他对下次考试,仍然不会有很强的动机。再如:丙生考试失败,如果他不将失败原因归于不能控制的一切原因,只归咎于自己不够努力,如此,他对下次考试,自然就会有很强烈的动机。
三、动机自我效能论
社会学习论的创始人班都拉氏,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在1982年提出自我效能论,用以解释在特殊情境下动机产生的原因。所谓自我效能论(self-efficacy
theory),是指个人在目标追求中面临一项特殊工作时,对该项特殊工作动机之强弱,将决定于个人对其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评估。自我效能与自信(self-confidence)有关,但二者并不相同。自信指个人对自己所作所为之事具有信心,是指个人对处理一般事务时的一种积极态度。自我效能是指根据自己以往经验,对某一特殊工作或事务,经过多次成败的历练后,确认自己对处理该项工作,具有高度的效能。因此,某人在面对某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如参加围棋挑战赛)时,影响他之接受与否,以及接受后是否全力以赴(动机)者,有两个因素:一是了解工作的性质(如系比赛则包括对手强弱),二是根据经验衡量自己的实力,亦即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个人对其某方面工作能力的自我评估,自认在网球方面自我效能高者,未必觉得在游泳方面有何自我效能。
按班都拉的自我效能论,个体行为后的动机,乃是个体在面对情境时的内在认知性活动。某人对挑战性的情境,敢于冒险一试(动机)者,乃是因其自认具有高度的自我效能使然。所谓"艺高人胆大","艺高"是自我效能,"胆大"即为动机。按班都拉的解释,正确的自我效能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评估,正确的自我评估则得自下述四方面学习(Bandura,1982)(1)直接经验:在多次同类工作的成败经历中,获得知己知彼的直接经验。(2)间接经验:经观察学习与替代学习历程,获得推论而来的间接经验;(3)书本知识:从有关某方面工作的专著及手册、图书、说明书中,获得精深的专门知识。(4)体能训练:经适当的体能训练,可对自己身体状况能否适应艰巨工作,获得清楚的了解。
班都拉的动机自我效能论,比较适用于解释具挑战性行为的动机。曾有学者以戒烟者为对象研究发现:戒烟看似是轻而易举的行为,但能维持长期戒烟行为,却非常困难。戒烟成败的关键因素,完全决定于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只有他自己肯定认为他有戒烟的能力,他才能达到戒烟的目的(Tiffany,et
al.,1986)。
四、动机的感觉主义
除以上介绍各种的理论外,另外尚有两种经常被人提到的动机理论:其一是适度兴奋论(optimal-arousal-theory);指个体在身心两方面,各自存有自动保持适度兴奋的内在倾向;缺则寻求增高,过则寻求减低。所谓静极思动,动极思静,即此之谓。其二是内在动机论(theory
of intrinsic motivation);指个体的某些行为活动,其活动的本身带给个体的快乐感觉,就是促使该种行为活动的原因。以上两种动机理论,有一共同之处,即个体所从事的行为活动,均系以自己的感觉为标准而决定。心理学家左克曼(Zucherman,1979),根据此二理论,编制了一种感觉取向量表(Sensation-Seeking
Scale),用以测量在性格上偏于自己感觉为导向的人。按左克曼研究发现,感觉取向较强的人,在性格上显示四种个性:(1)喜欢冒险;(2)喜欢新奇经验;(3)敢于自由发抒感情;(4)对例行工作或单调事务缺少耐心。读者可按补充讨论12-3中所附感觉取向量表,自行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一个跟着感觉走的人。
补充讨论12-3
跟着感觉走的人
在日常生活上,有人喜欢安闲来谈的经验,有人爱好热闹刺激的感觉。心理学家左克曼(M.Zucherman),曾编制一种,感觉取向量表(SensationSeeking
Scale,简称SSS),用以鉴别一般人爱好刺激感觉的程度。以下14个项目是该量表的主要部分,读者可在每项目中,就A与B所述情境,凭直觉圈选其一,然后按后附记分法计算行分,从而鉴定自己在感觉取向上,是不是一个跟着感觉走的人。
1.A
对个性缓慢言行不爽快的人谈话,我没有耐心。
B 与任何人谈话,我都觉得满有意思。
2.A
一幅好的图画必须具有引人心灵震动的感觉。
B 一幅好的图画必须具有引人心灵安适的感觉。
3.A
我觉得爱骑机车飙车的人是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
B 我喜欢坐在机车上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
4.A
我向往能住在一个安全、平静、人人快乐的城市里。
B 我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产生一件创造历史的动乱大事。
5.A
我时常想要去做一件冒险刺激的事情。
B 我认为凡事谨慎,尽量避免危险。
6.A
我不想尝试被人催眠。
B 我想尝试一下被催眠的感受。
7.A
人生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向环境挑战的充实经验。
B 人生的最重要目的乃是求取快乐与安适。
8.A
我很想尝试高空跳伞的那种惊险感觉。
B 我从未想过参加高空跳伞之类的惊险活动。
9.A
在进入冷水游泳池时,我总是慢慢进入,让身体有时间适应。
B 在进入游泳池时,不管是温水还是冷水,我的习惯总是一跃而入。
10.A
出外旅行时,我喜欢住安静舒适的旅馆。
B出外旅行时,我觉得住野外的帐蓬更有意思。
11.A
我喜欢说话时表情丰富的人。
B 我喜欢说话时稳重不带情绪的人。
12.A
我喜欢一直在同一地点上班的内勤性工作。
B 我喜欢时常改变地点的外勤性工作。
13.A
坏天气待在家里不能出门时,我喜欢这个意外的假期。
B 坏天气待在家里不能出门进时,我感到很不耐烦。
14.A
我喜欢结交新朋友,对日久相处的老面孔感到厌烦。
B 我喜欢眼熟朋友相处,我觉得与人相交日久,相知才日深。
记分标准:凡是圈选1A、2B、3B、4B、5A、6B、7A、8A、9B、10B、11A、12B、13B、14A者,各得一分。按该量表的常模,感觉取向之高定为:0~3分,极低:4~5分,低:6~9,中:10~11分,高:11~14分,极高。(采自Zucherman,1979)。
相关链接:
动机
动机的理论
需要转化为动机的心理机制
动机概念
论动机与学习
动机系统初探
动机与人格
学习、动机和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