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旧网首页 | 新网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 |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民歌
|
||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钱 茸 教授 |
||
第六讲
民歌的流传变异
最典型的小调,是一些被称作“时调”的民歌。 时调是在特定年代里流传最广的民歌,它的流传与当今流行歌曲的流传有着本质的不同。当今流行歌曲的流传依靠曲谱和音响,其流传版本是较统一的;而当年时调却是靠口耳相传,其流传版本是千差万别的变体。这正是农业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差异所在。 时调的原体与变体之间的联系点是相似的旋律框架。比如最著名的时调《孟姜女》与其各种变体都是起承转合的四句结构,四句音乐的落音均为RE、SOL、LA、SOL。 时调在流传中的变异,依情绪、功用等多方面因素的转换而转换,更有文化意义的是时调的原体与变体之间的地域风格差异。仍以时调《孟姜女》为例,其原体出自江苏,因此,它的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音型多用十六分音符的连接;而北方地区的各种《孟姜女调》,旋律线的起伏明显大于江苏的原体《孟姜女》,音型成分中大量增加八分音符、四分音符,整个旋律感觉粗犷得多了。融入了北方的地域风格。山西的《绣荷包》与陕西的《绣荷包》同在西北地区,但山西的黑色幽默与陕北的苍凉悲苦仍然在两地的《绣荷包》里各有显现。而且,正是因为这两首《绣荷包》是相同的旋律框架,它们的不同点才愈益体现出了山西、陕北之间的地域风格差异。 请听: 可以说,民歌的流传变异特点,在时调的流传方式上展示得最为充分。 再有,从这里也可以了解到中国人独特的创作方式~旧瓶装新酒~在仿效的基础上创新。民歌这里还仅仅是萌芽,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程式性。 在器乐(包括民间歌舞)里,某些曲子的框架进行改编式创作的现象就更为普遍了。最突出的例子是《老八板》。它的变体在中国传统器乐曲里,占着极大的比例,许多名曲如大、小《阳春》;《昭君出塞》;《汉宫秋月》、《高山流水》、《五代同堂》等等,究其根底都是源自《老八板》。当然,这类改编的改动幅度是非常大的,大到外行人可能感觉不到旧的框架。在中国传统器乐领域,创作手法与变奏手法总是混淆的。因为这种利用程式的改编式创作,由表演者承担,就成了变奏。这是东方特点。 到了说唱和戏曲里,程式化现象已比比皆是,尤其是戏曲,程式性成为它的两大特征之一。也就是说,少了程式化现象,戏曲这种艺术类型就不复存在了。 程式化——模式化,作为一种文化选择,可能根源于几千年不产生质变的超稳定经济结构,人们的习惯心理较比不愿意接受突变、大革新。也可能根基于以祖先为神灵、以长者为上尊、以先例为行为准则的宗法伦理观念。一切与祖宗、长者有关的事物——祖规、祖训、前人的经验等等都相应沾光,成了上品。于是有了“尚古”的风气,于是旧形式除却其自身的价值,还多着一重“旧”的当然价值,即使要创新,也难以割舍旧形式的全部。在中国,文人墨客赋诗对句的时候,听到陌生的比喻、用词,最爱用“何处出典”来诘难对方,而不顾词语本身用得是否精妙,这是崇尚规范的民族心理长期积淀的结果。规范,在中华民族的其它传统文化里,也是举足轻重的。据《左传》反映,春秋时期各国的诗歌形式是很自由的。可是后来往《诗经》里收的时候,全被施以“齐言”的手术,都成了四言诗;汉魏时期的古诗,韵脚是较自由的,以后很快便有了《切韵》、《唐韵》及至《广韵》,一个比一个规矩多,以长短句面目出现的词,刚刚挣脱了齐言的绳索,很快又被各种词谱的新定规捆住了。中国书法规矩也很多。篆书、隶书、楷书都有许多讲究,要求练九宫格,起笔、行笔、收笔,一撇一捺有格有度,非常严格。在中国,评价人或事,人们总爱提到“规距”或“不规距”。“规距”这个词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带有褒意的。 至少,上述两点应该是构成中国人渐变心态的重要原因。 这片特殊的土壤孕育出了特殊的产品,尽管时调仅仅是中国民间音乐的最基础部分~民歌里的一部分,它的流传变异特性仍可以说明问题。 重点曲目词义:1、江苏民歌《孟姜女》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
思考问题: 1、原体民歌与变体民歌之间的关系? 2、哪两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人习惯于“新中有旧”?
|
||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