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旧网首页 | 新网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 |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民歌
|
||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钱 茸 教授 |
||
第十四讲
越剧音乐欣赏
越剧是南方地方小戏中发展较快的一个南方剧种,它最具南方地域特色,是阴柔之美的典型。 越剧的故乡是浙江省绍兴地区的嵊县。这里曾是古代越国的属地,后来越剧因此而得名。但是,在摇篮期,它并不被称为“越剧”,而被叫作“的笃班”(因其伴奏只用笃鼓和檀板击节)。或“小歌班”。“小歌班”最初多为农闲时临时组合的业余班子,以后逐渐有了职业“小歌班”。这一时期的“小歌班”主要演唱“落地唱书调”,
即[吟哦调](它是在嵊县的民间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巡回在桐庐、富阳、海宁、杭州一带演出,所唱剧目有:《卖婆记》、《箍桶记》、《卖青炭》等等农村题材小戏,史称吟哦调时期。 1916年左右,“小歌班”开始到上海走动,经常与绍兴戏大班同台演出。这使“小歌班”大开眼界,他们不仅学着绍剧用起了丝竹乐器,吸收了绍剧的[流水]、[二凡]、[三五七]等唱腔,在表演艺术上,还向在上海接触到的各剧种、曲种如:昆剧、京剧、滩黄戏、余姚的“秧歌班”、杭州的“武林班”等积极学习,一时,“小歌班”在唱腔曲调、板式、文武场乐器配置、舞蹈、表演、化妆等舞台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一个可观的改进,在此基础上,还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如:《双珠凤》、《三笑姻缘》、《珍珠塔》等。1921年,他们开始以“绍兴文戏”的名义出台了。此时的绍兴文戏演员均为男演员,代表人物有;魏梅朵、马潮水等人。这一时期,史称男子文戏时期。 1923年,绍兴文戏著名男演员金荣水培训了第一批绍兴文戏女演员,公演后,票房效益骤增,女子班纷起,绍兴文戏也随之更加风糜,演出场所逐渐从茶楼转入剧场。男子班失去了观众,男演员纷纷退至二线,成了“老戏师傅”,“男子文戏”时代被“女子文戏”时代所取代。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姚水娟、马樟花和红遍上海的筱丹桂等。 1938年,“绍兴文戏”改称越剧。 20世纪40年代初期,以越剧著名艺术家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越剧革新者,又进一步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音乐方面,他们在[四工调]的基础上创造出[尺调],几乎消除了打击乐,乐队中加入了西洋乐器;继承昆曲的古典传统,逐步建立起文静、细腻、温婉的艺术风格,又把说白与唱腔的语言从纯粹的嵊县或绍兴方言改为浙江官话,他们还大胆向话剧靠拢,改三面式传统舞台为“镜框式”舞台,使用话剧采用的灯光、布景、效果、音乐烘托等手法,建立起话剧式的编剧和导演制度。他们不仅整理演出了《琵琶记》、《碧玉簪》、《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统戏,还针对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形势,编演了具有鲜明爱国立场的《花木兰从军》、《万里长城》、《凄凉辽宫月》、《国破山河在》等历史剧,甚至还在1946年将鲁迅的小说《祝福》改编成《祥林嫂》上演。1947年,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范瑞娟、徐玉兰、傅全香、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这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了《山河恋》。 20世纪40年代以来,越剧逐步形成了一些流派,这是一个戏曲剧种步入成熟期的标志。最有声望的有:花旦的袁派(袁雪芬)、傅派(傅全香)、戚派(戚雅仙),小生的范派(范瑞娟)、徐派(徐玉兰)、尹派(尹桂芳)等。 20世纪50年代,越剧开始试验男女合演,在现代题材的剧目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越剧在20世纪初还是业余地方小戏班,40年代末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大剧种,1949年以后,其演出团体竟然遍布全国二十几个省,这种发展速度,在全国戏曲界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它在成长过程中,强化了它的地域文化特色,又迎合了新的审美需求,这大概就是越剧成功的诀窍。 越剧音乐属板式变化体式,它的旋律婉转柔美,是我国江南地域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它的主要声腔有: A、
南腔调 这是越剧最早使用的声调,故也称“老调”、“吟哦南调”,后简称“南调”。 该调一般为七字上下对称句,一句常为两板或三板。 B、北腔调 又称“吟哦北调”,简称“北调”,do
sol定弦。该腔是男班兴盛时期的主要唱腔,故又称“正调”。板式有七字清板、倒板、快板等。 C、四工腔 四工腔是女班时期的产物,由施银花与琴师王春荣等在正调腔(北调腔)基础上,仿效京剧西皮腔的la、mi定弦与过门而创造出来的,是女班时期的主要唱腔,唱词从二、二、三的七字句发展到三、三、四的十字句。落音规律为上句落La,下句落sol。板式有中板、快板、慢板、嚣板等。 D、尺调腔 尺调腔是四十年代初袁雪芬等在[四工腔]基础上发展创造的。原本因越胡定弦Sol、Re而称“合尺调”,后简称“尺调腔”。它的旋律进行平稳,以级进为主,使用七声音阶徵调式,上句主要落Re(或La),下句主要落Do(或带低音点的Sol)。所用板式比四工调丰富,增加了连板与“加垛”的频繁使用。 E、弦下腔 弦下腔是1945年范瑞娟在琴师周宝才的配合下,借鉴京剧反二黄的手法所创造,其表现特点也与京剧二黄相似。它的定弦是Do、Sol,该腔板式齐全,它与尺调腔是下四度宫音关系(若尺调腔Do=G,则弦下腔Do=D)。 越剧唱腔的板式,大多与其它板式变化体剧种大同小异: A、中板 即原板,分中板、慢中板、快中板。若2/4记谱,则板起板落;4/4记谱,则有时板起板落,有时板起后落于中眼,句幅板数不定,两板结构最常见,其句幅常不分腔节,句尾很少有大甩腔。 B、快板 越剧的快板为2/4记谱,是中板的紧缩。 C、嚣板 即京剧的摇板。 D、连板 连板其实是快板的一种类型,记谱常不加小节线。字与腔的对位,多以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为一个单位。这种板式通常与嚣板一起交替使用。 E、清板 清板其实不是一种板式,只是不加伴奏的一种演唱形式。 越剧的其它板式如:慢板、散板等均与其它板式变化体剧种相同。 旋律的优美,自然是造成柔婉风格的基本因素,但是,多样的润腔方法,对越剧风格创构所起的作用是绝不可低估的。 越剧润腔方法计有:收口腔、喇叭腔、橄榄腔、葫芦腔、平腔、颤腔、点头腔、滑腔、断续腔、飞腔、色腔、摇棉花腔、打腔、双打腔、吞腔、迭腔、泣腔、垫腔、推腔、分腔、抛腔、赘腔、耳语腔、挑腔等等。(详阅周大风著《越剧音乐概论》) 请欣赏一段著名的尺调腔唱段“相依相伴送下山”(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
剧情介绍: 明代传奇故事。祝公远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求学,中途与梁山伯结拜为兄弟。两人同窗共读,三载相伴。祝公远催女归家,梁山伯前往相送,途中,英台托言为妹作媒,向山伯自许终身。山伯从师母处得知真情,赶至祝家求婚,祝远公已将英台许配太守之子马文才。山伯悲愤成疾而亡。马家迎亲之日,花轿途径山伯坟墓,英台墓前哭祭,墓裂,英台跃入穴中,双双化为彩蝶。(录自《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 这个爱情悲剧用缠绵的越剧音乐来表现,特别合适。“十八相送”与“楼台会”尤为精彩。“相依相伴送下山”的唱词是: (齐唱)
三载同窗情如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相依相伴送下山,又想钱塘道上来, (祝英台唱)出了城过了关,只见那山上樵夫将柴砍, (梁山伯唱)起早落夜多辛苦,打柴度日也艰难。 (祝英台唱)他为何人把柴打,你为哪个送下山? (梁山伯唱)他为妻子把柴打,我为你贤弟送下山。 (祝英台唱)过了一山有一山, (梁山伯唱)前面到了凤凰山。 (祝英台唱)凤凰山上百花开, (梁山伯唱)缺少芍药共牡丹。 (祝英台唱)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要摘也不难。 (梁山伯唱)你家牡丹虽然好,路远迢迢摘不来。 (祝英台唱)青青杨柳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梁兄啊!你愿不愿配鸳鸯? (梁山伯唱)配鸳鸯,配鸳鸯,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 (银心唱)前面到了一条河, (四九唱)飘来一对大白鹅。 (祝英台唱)雄的就在前面走,雌的后面叫哥哥。 (银心唱)你家相公象只鹅, (祝英台唱)可叹你梁兄象只呆头鹅啊! (梁山伯唱)既然我是呆头鹅,从今你莫叫我梁哥哥。 (祝英台唱)眼前一条独木桥,(白)噢,梁兄!(唱)心又慌胆又小, (梁山伯唱)愚兄扶你过桥去, (祝英台唱)你我好一比牛郎织女渡鹊桥。这里还有一口井,
不知井水多少深?你看井底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梁山伯唱)愚兄明明男子汉,你为何将我比女人。
前面到了观音堂,送子观音坐上方, (祝英台唱)观音大士来做媒,来来来你我双双好拜堂。 (银心唱)远远过来一头牛, (四九唱)牧童紧跟牛背后。 (祝英台唱)对牛弹琴牛不懂,可叹你梁兄笨如牛。 (梁山伯唱)英台说话好气人,将我比牛不应该。
四九随我回山去,不送你英台到长亭。 (祝英台唱)梁兄!小弟说话不留心,梁兄休要怒气生,
还念同窗手足情,就送小弟到长亭。 (齐唱)十八里相送到长亭。 (祝英台唱)你我鸿雁两分开,未知梁兄可曾妻房配。 (梁山伯唱)早知愚兄未婚配,今日相问为何来? (祝英台唱)若是梁兄亲未定,小弟替你做大媒。 (梁山伯唱)贤弟替我来做媒,未知千金哪一位? (祝英台唱)就是我家小九妹,不知梁兄可喜爱? (梁山伯唱)九妹今年又几岁? (祝英台唱)与我同年乃是双胞胎。 (梁山伯唱)九妹与你可相象? (祝英台唱)她品貌就像我英台。 (梁山伯唱)未知仁伯肯不肯? (祝英台唱)家父嘱我选英才。 (梁山伯唱)多谢贤弟来玉成, (祝英台唱)梁兄花轿早来抬。我约你,七巧之时 (梁山伯白)噢!七巧。 (祝英台唱)我家来。 (齐唱)临别依依难分开,心中想说千句话,万望你梁兄早点来!
|
||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