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录

| 旧网首页 | 新网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民歌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钱 茸 教授

 

 

第十讲  京剧音乐欣赏(上)

 

京剧,顾名思义,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它的诞生时间,一般上溯到清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那年,即公元1790年的“四大徽班进京”,照此算法,京剧已有二百多岁。京剧的形成,主要是以徽戏与汉戏为基础,又广泛吸收了当时已存在的一些戏曲剧种如昆曲、秦腔等之优长,最终在老北京文化的大背景下自成体系。但是,京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被称为“皮黄戏”。“京剧”这个称谓公元1876年第一次出现在上海申报上。它真正初具规模,其实是在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此时的“四大徽班”(即“三庆”、“四喜”、“春台”与“和春”)中,和春已经解散,其它三个班子也已不单纯唱二黄徽戏,而是早已与把皮黄混在一起用的汉剧班子合流。当时,“三庆”、“四喜”、“春台”的三位班主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为“三鼎甲”、“老生三杰”,他们是第一代引人瞩目的京剧演员。他们三人,又各自有所偏重,程长庚偏重徽味,张二奎偏重京味,余三胜偏重汉剧风格,他们三者代表的正是京剧最基本的三个组成部分,他们三人中,程长庚的贡献最突出。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1908年)京剧又有了长足的进步。此时影响较大的演员有新“老生三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小生徐小香,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等,其中谭鑫培的声名最为显赫,他所创建的“谭派”成为老生行当的一个里程碑,后世老生的众多派别,大都从谭派演化,以至有了“无腔不学谭”的呼声。

此时,京剧(因北京一度更名北平,京剧也一度被称为“平剧”)已经不仅被广大群众喜爱,而且也被上流社会所接受,经常被召到宫里演出,逐步取代昆曲在戏曲舞台上的权威地位,而跃身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大剧种。

京剧作为一株后起之秀,其腾跃的成功,并不仅仅因为它占据着京城这块宝地——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关键在于,它站在这个地方,便于广博地集取各种文化艺术的精华,它具备了一批最出色的艺术家和京城里文化素养较高的戏迷阶层。

就在以谭鑫培为首的后“三鼎甲”兴起之时,使京剧后来真正成为“国剧”而斐声国内外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梅兰芳,已经作为旦角的代表人物开始展露头角。

梅兰芳以青衣起步,创立了集青衣与花旦之长的“花衫”——既具有青衣的端庄仪容、声情并茂的唱腔,又兼有花旦的丰富表情、身段——使旦角戏走向真正艺术化的档次。梅兰芳先是与杨、谭齐名,更于1921年声震八方,随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一批批旦角接踵而起,形成一个旦星灿烂的壮观态势,旦角终于取老生的优越地位而代之。导致这个结局,头功非梅兰芳莫属。

梅兰芳创立的梅派艺术,其风格以“大气”、“雍容华贵”、“典雅”著称,梅兰芳“不使花腔”、“不卖绝技”,追求的是从气质里透出的高雅味道。是一种与生活有一定时空距离的美,在简约、含蓄、疏淡中,暗暗播散,越嚼越有味的美。梅派的代表剧目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等等,均为表现力度宽厚,最能验得演员艺术修养的剧作。   

梅兰芳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数度走出国门,在异乡他邦造成一次次轰动效应。国外新闻界、艺术理论界曾给予梅兰芳的表演以极高的评价,称梅的表演体系是既不同于德国布莱希特(讲究“间离效果”)体 系,也不同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讲究演员与角色的合二为一)体系的独特表演 体系(时出时进、出没时空),堪与布、斯在国际艺坛并峙,呈三足鼎立之势。 梅兰芳实际上成为中国传统综合艺术——戏曲之表演体系的代表人物。(请参阅《古国乐魂》附录“百代流芳——梅兰芳百周年纪念”)

京剧,是多声腔剧种,因主要使用皮黄腔而属皮黄腔系。

皮黄腔实际上是“西皮腔”与“二黄腔”的合称。它们是长期合作伙伴,但来源未必相同,而且众说不一,二者合流的始端更无从查考。持“西皮”、“二黄”同源说者,往往认为它们在产生之初就像连体婴儿那样同止同行了。但更多的人们认为,它们都各自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才因相互的需要而携起手来。

为什么“西皮”与“二黄”能够长久并用,以至产生合称的“皮黄”声腔大系统,这需要在它们二者的同异点中寻找答案。

首先,“西皮”与“二黄”同属板腔变化体音乐体式。即,同以上下对称和对偶的七字、十字为基础。七字、十字句均分三逗,七字句为二、二、三,十字句为三、三、四;同分三个腔节(依据词逗在乐句里的下一级称谓)。

其次,“西皮”与“二黄”是两条不同的旋律框架:(二黄腔SOLRE定弦,大嗓腔大多上句落DO,下句落RE;小嗓腔大多上句落DO、下句落SO。西皮腔LAMI定弦,大嗓腔大多上句落RE,下句落DO;小嗓腔大多上句落LA,下句落SOL)。两者的音乐整体性格大不相同,尤其突出地表现在起腔点与节奏型上。二黄主要是板起板落,曲调较沉稳,西皮主要是眼起板落,还喜欢用切分音。因此,“西皮”与“二黄”就恰好在音乐性格上形成两种相反的风格。对比,是艺术的最基本原则,对于戏曲这种舞台艺术来讲,也不例外。戏曲舞台上,不仅需要有风格对比,作为“演故事”的戏曲,还需要在对比中创造戏剧冲突。于是,“西皮”与“二黄”这两个有着诸多体式上的“同”,又具有相反性格的声腔,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它们互为补充,相互映衬,结下了永久的缘份。

请欣赏《搜孤救孤》中的一个段子(二黄老生原板) 

剧情介绍:晋灵公无道,荼害百姓,赵盾劝谏不听;奸臣屠岸贾残害赵盾全家。赵媳庄姬公主避入宫中,产生一子,由赵门客程婴乔装救出。屠岸贾闻公主产子,进宫搜孤不得,下令十日内若不献出婴儿,即将国中与孤儿同庚的婴儿均杀死。程乃与公孙杵臼计议,程婴舍子,公孙杵臼舍身,救出孤儿。(摘自北京出版社的《新编京剧大观》)

此为程婴劝说其妻舍子救孤的一段。

唱词如下:

娘子不必太烈性,

卑人言来你是听。

赵屠二家有仇恨,

三百余口命赴幽冥。

我与那公孙杵臼把计订,

他舍命来我舍亲生,

舍子搭救忠良的后。

老天爷不绝我的后代根。

你今舍了亲生子,

来年必定降麒麟。

此段唱腔是马派名段,典型的二黄老生原板结构:一板一眼,上句落DO、下句落RE 

请欣赏《打渔杀家》中的一个段子(西皮旦唱原板) 

剧情介绍:

宋代故事:萧恩、萧桂英父女打鱼为生。土豪丁自燮派人向萧催讨鱼稅,并指使打手到萧家勒索,被萧恩痛打一顿。萧到县衙首告,反被县官吕子秋杖责四十,逼萧去丁家赔礼。萧忍无可忍,带桂英黑夜过江,假借献庆顶珠为名,杀丁全家。(摘自北京出版社的《新编京剧大观》)

此为萧桂英的一段唱。

唱词如下:

老爹爹清晨起前去出首,

倒叫我桂英儿挂在心头。

将身儿坐至在草堂等候,

等候了爹爹回细问根由。

此唱腔为梅派名段,典型的西皮旦唱原板结构:一板三眼,上句落LA、下句落SOL

京剧的皮黄腔是全国各剧种中较早解决男女同台对唱音域问题的。京剧皮黄腔的生腔与旦腔的落音有差异,旦腔旋律活动的音区一般比生腔高四五至八度左右,因此生旦同台同调对唱时,各自可处于较合适的音域。

请欣赏《霸王别姬》中的一个段子(净旦对唱西皮原板) 

剧情介绍:

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命李左车诈降项羽,诓项羽进兵。在十里山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项羽突围不出,又听得四面楚歌,疑楚军尽已降汉,在营中与虞姬饮酒作别。虞姬自刎,项羽杀出重围,迷路,至乌江,感到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摘自北京出版社的《新编京剧大观》)

此为项羽与虞姬的一段对唱。

唱词如下:

(净)今日里败阵归心神不定,

(旦)劝大王休愁闷且放宽心。

(净)怎奈这十面敌难以取胜,

(旦)且忍耐守阵地等候救兵。

(净)咳!没奈何饮琼浆消愁解恨,

(旦)自古道兵胜负乃是常情。

一净一旦,角色上是阴阳交错;音色上是真(还是用膛音的真声)假交替;西皮生腔的原板(一板一眼)与西皮旦腔的原板(一板三眼)又形成节奏上的分野。此唱段因这几个鲜明的对比而脍炙人口。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