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旧网首页 | 新网首页 | 教学大纲 | 相关下载 | | |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民歌
|
||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钱 茸 教授 |
||
第十二讲
秦腔音乐欣赏
秦腔属于梆子腔系。梆子腔系的共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梆子腔系统各剧种的总体风格特征为高亢、激越、悲壮、粗犷。 (2)梆子腔系统各剧种的伴奏乐器中必有两件有代表性的乐器,一是硬木梆子——一件打击乐——“梆子腔”因此而得名;二是作为主奏乐器的板胡——尽管在各剧种里板胡的形制略有差异,但都属板胡家族的乐器。 (3)梆子腔各剧种的唱词,主要为七字或十字的上、下对称句体式。这种唱词大都以两个音节组成一个单位,节奏鲜明,容易上口。 (4)梆子腔系各剧种以七声音阶为主,旋法多跳进,音程常用四、五度和六、七度的大跳,音域非常宽,常在两个八度左右,大多使用徵调式(豫剧中的豫西调和河北梆子中的反调除外)。 (5)梆子腔系各剧种的女腔都发展得很好,以“大本嗓”(真声)为主,声音结实,有弹性,宏亮,不乏一些特殊的演唱法,其中对整体风格影响较大的是“夯音”,这种像砸夯似的发声法产生的雄浑、猛烈的效果,使梆子腔的女腔显得威武雄壮,尽显北方地域的阳刚之气。 (6)梆子腔各剧种的整板类腔句,常常是在眼上起,如三眼板(约等于4/4),从中眼起唱,末击落板(俗称“中、中、板头”,即第一词逗与第二词逗都起于中眼,第三词逗起于板,末字落于头眼);一眼板(约等于2/4),从眼上起唱,末音落板;无眼板(约等于1/4),从板后(即“闪板”)起唱,末字落板。 秦腔不仅是梆子腔的老祖宗,它还曾对二簧腔、弋阳腔甚至昆山腔等多种戏曲声腔有过影响。对中国戏曲研究资深的齐如山认为,“我们中国各种戏剧的起发点都来自陕西”,“若想考究以前的法则,当然应该追根寻源,由西安秦腔入手,所以说,国人若想研究戏剧,非到西北去不可;世界人想研究中国戏剧,非到西北去不可”。 对秦腔源头大致有五种说法:其一,认为秦腔起源于先秦的“祓禳”。据说秦二世胡亥时代“驱鬼逐疫”的仪式歌舞,已经转化为既有歌词说教,又有音乐伴奏的民间歌舞形式了;其二,认为秦腔始于秦汉时期的“燕赵悲歌”,即指秦始皇宴前由赵女击鼓、燕人高渐离演唱的一种“悲壮之声”,《伶史》与《中国戏剧史》上认为它是秦腔的先声;其三,认为秦腔形成于唐代。清乾隆严长明的《秦之撷英小谱》里,把唐代梨园称为秦腔的策源地,把唐玄宗视为秦腔的开山始祖;其四,认为秦腔形成于金元,是从北戏中的“秦腔”、“高腔”演变而成。持此观点的有吴长元的《燕兰小谱》、杨懋过的《长安看花记》及王芷章的《腔调考源》;其五,认为秦腔产生于明代。持此观点的有周贻白、陈登原、马少波、张庚等。 尽管对秦腔的源头莫衷一是,但对其在全国众多的剧种中之“老资格”,是无人否认的。 正因为秦腔这个剧种渊远流长,它的剧目极其丰富,据20世纪60年代初期统计就有八千多个。仅杨志烈等编撰的《秦腔剧目考》一书就收有一千六百多本。剧目内容多侧重在历史题材,如:列国戏、三国戏、隋唐戏、杨家将戏、岳家戏、水浒戏等。 秦腔的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正剧、悲剧、喜剧、闹剧一应具备。 秦腔音乐特点介绍: 秦腔是单声腔剧种。作为梆子腔系统的鼻祖,其梆子腔特征自然是最典型的,秦腔区别于其它梆子腔剧种而更有特色之处有如下几点。 (1)唱词上与方言有关的归韵与用衬 秦腔也与其他北方戏曲一样,主要使用“十三辙”,但偏重使用言前、中东、人辰、江阳等辙口。秦腔讲究“依字归韵”但存在两种不同的归韵要求,其一是归入唱字本身的音韵中,其二是无论你前面的唱字属什么韵,有一些拖腔必须归入“安AN”韵。这是因为陕北方言中,“AN”韵就是特别重的,落“AN”韵的字比其他地区多着一种气在舌根与上颚之间的运作,在拖腔中要求往“AN”上的归韵,正是这种方言特点在秦腔唱腔中的夸张。 秦腔的唱词在使用衬(衬字、衬词)上,最有地域特色之处是喜欢用“叠字”。因为陕北乃至整个西北语言里特别喜欢用叠字,所以这个特点不仅存在于秦腔里,也存在于山西梆子里。 (2)欢音与苦音 秦腔曲调与陕北当地的其它剧种如眉户、碗碗腔等有着都因同地域而必然具有的同“地缘”特征,其最重要的相通处,是音调里都有“花音”与“苦音”。 “花音”和“苦音”是在同一剧种、同一声腔中并存,并相互对比、辉映的两种不同色彩。它们同为徵调式,同以sol为主音,下句都落在sol上,它们的旋律骨架音也同为sol、do、re,它们的不同处在于:花音除sol、do、re以外,偏重于mi、la,用fa、si时,fa音往往是比原位高一点、比升fa低一点的中立音,si则用原位音时多;苦音除sol、do、re以外,fa、si用得较多,且使用si时,常用降si,或比降si略高一点的中立音。 “花音”又名“欢音”、“硬音”,其色彩较明朗、欢乐、坚定;“苦音”又名“哭音”、“软音”,其色彩较灰暗、凄凉、悲怨。 (3)
彩腔 秦腔中的“彩腔”也叫“拉腔”、“二音”、“边音”、“鬼音”、“冒调”,它是嵌加在素腔基本句型中的华彩部分——往往是用假嗓哼唱出的一个长拖腔,唱词没有实际内容,往往是虚词或一个元音,多用于小旦、正旦、小生行当的唱腔中,在曲谱内用“+……”符号表明。 秦腔“彩腔”在长期的流传、运用中,也走向了程式化,花音腔和苦音腔各有其不少固定的“彩腔”程式,较常用的有花音腔的[花梆子]、[硬三滴水]、[麻鞋底]、[十三咳]等;苦音腔的[软三滴水]、[苦中乐]、[大齐板腔]等。 剧情介绍:出自中国家喻户晓的包公案故事。书生陈世美,金榜挂名后,被皇上招为驸马。糟糠之妻秦香莲携子女前往寻夫,被拒之门外,甚至险些被陈世美派人除掉。包公最后顶着皇姑与太后的威严,手托乌纱帽,下令铡了忘恩负义的陈世美。 秦腔的《秦香莲》更突出刻划了陈世美之原妻秦香莲的形象。该剧中有一段[二六板],是秦香莲与皇姑初见时的对唱。[二六板]是秦腔的基础板式(即原板),它是一板一眼的,约等于2/4拍,用于一问一答的正常节奏,较顺畅。在这个段子里,皇姑的唱腔多用mi、la,几乎不用fa、xi,——属欢音结构;秦香莲的唱腔里,大量用xi、fa,——属苦音结构。于是,皇姑的高贵身份、傲慢气焰与秦香莲的悲凉、愤懑,在音调里就有了鲜明的对比。 唱词如下: (皇姑)
我在家中用目看, 見一贫妇站面前。 明知故意将她问, 你哪州哪郡有家园? (秦香莲)家住湖广郡州地, 陈家庄上有家园。 (皇姑)自幼儿配夫哪一个, 因为何事到此间? (秦香莲)自幼儿配夫陈世美, 我是他妻秦香莲。 (皇姑)
驸马少亲又无眷, 你冒领官亲理不端。 (秦香莲)我夫妻结发十余年, 我与他生下女和男。 (皇姑)
休要与我巧言辩, 见皇姑不跪理不端。 (秦香莲)论国法我应与你跪, 论家法你应把我参。 (皇姑)
国法家法怎样讲, 秦氏讲来皇姑听。 (秦香莲)先娶我来我为大, 后招你来你为偏。 我乃一正你乃一偏, 躬身下拜跪在我面前, 口称姐姐理之当然, 理应把我参。 剧情介绍: 妻妾成群的奸臣贾似道,因发现小妾李慧娘对裴姓书生有情,挥刀斩杀了李慧娘,又派人加害裴姓书生。此时,已变为鬼魂的李慧娘,赶往相救。 这是李慧娘作为鬼魂,刚上场时的一个精彩唱段。 唱词如下: 怨气腾腾三千丈, 屈死的冤魂怒满腔。 可怜我青春把命丧, 咬牙切齿恨平章。 阴魂不散心惆怅, 口口声声念裴郎。 红梅花下永难忘, 西湖船边诉衷肠。 一身虽死心向往, 此情不泯坚如钢。 钢刀把我的头斩断, 断不了我一心一意爱裴郎。 此段唱腔用的是悲剧色彩的苦音,旋律跌宕起伏,板式变化丰富,计有苦音尖板(即散板)、二倒板、慢板、二六板、带板(有板无眼)。最显特色的是,此段大量使用“咹”字的假声行腔、拖腔(即“彩腔”),西北的味道浓郁极了。
|
||
Copyright © 2003 Mdme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