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这几个阶段是按照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不同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来划分的。在四个发展阶段之后所形成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当今世界国际关系学理论的几个主要流派。那么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先后主要经历了四次国际关系理论流派间的论战。
第一次,是传统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辩论。这次论战主要是现实主义的独自表演,即对理想主义的批评。这种批评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早期发生,由一系列的现实世界的事件,如国际联盟的失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引起的现实主义者对理想主义解释模式的不满,辩论最后的表现是卡尔·多伊奇的《二十年危机》的出版和书中对理想主义的集中批判,后来摩根索及其他一些现实主义者也进行过一些批判。
第二次,是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的辩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关系理论经历了第二次大辩论,这次辩论主要不是基本观点的争论,而是研究方法的争论。辩论的一方称之为传统学派,捍卫者有赫德利·布尔、斯坦利·霍夫曼等人,这些学者主要是通过历史、哲学、法律方面来研究国际关系。另一方则大量借鉴行为主义革命的成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逻辑或数学证据上,强调通过严格的经验证实程序来寻求“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国际关系中的科学行为主义派别,代表人物有卡尔·多伊奇、戴维·辛格、莫顿·卡普兰等人。
两派辩论主要通过1966年的《世界政治》杂志进行,争论的实质是应该如何研究国际关系,是解释还是理解,是规范还是实证,是模糊还是精确,是要进行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等。行为主义者批判现实主义者过分强调权力的作用,忽视了伦理、道德、法律等重要因素,并且在界定很多重要概念是缺乏精确性。传统主义者则反驳说,社会学不能完全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把人类行为量化为冷冰冰的技术计算,他们强调人类独特的感知和对历史的领悟,讥讽行为主义者故意用复杂艰深的数学公式和图表去解释凭直觉就可以说明的问题。
第三次,是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辩论
进入80年代以后,新现实主义同新自由制度主义之间辩论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不同流派之间的关系的主要内容。两个流派的辩论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
1、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后果
2、国际合作问题
3、相对收益与绝对收益
4、国家的优先目标
5、意图和能力
6、体制与制度
第四次,是传统理论和反思学派的辩论。在新现实主义同新自由制度主义之间辩论尚未结束之时,以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为主体的反思学派对传统理论展开了批判,它主要是从哲学观和方法论角度进行的。反思学派的共同特征是对传统理论的实证主义哲学观和方法论持批判态度,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派别。反思学派认为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如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都是理性主义认知,这种认知的实质是实证主义,即强调知识独立于主体之外,人类要获得知识需要通过自身的经验,这种获得可能有两种主要方法,一种是传统现实主义所坚持的哲学历史方法,一种是科学行为主义坚持的科学方法,或者是将二者综合起来。实证主义强调主体在认识客观知识和规律的过程中的理性,理性是客观的,而不是主体的想当然。反思学派则将自己定位为后实证主义,因而这次争论又可称为后实证主义和实证主义的争论。简单的说,就是物质和精神哪个重要之间的争论,也就是说传统理论更加重视物质力量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而反思学派特别是建构主义更加强调观念对于物质世界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力。
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大理论流派的辩论史。学派辩论反映了从事国际政治研究的人们对于如何认识国际社会以及如何发展这门学科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说明国际政治学科还处于痛苦的蜕变和形成过程之中。通过百家争鸣,各家各派的思想得到了交流,既澄清了理解上的谬误,也可以相互借鉴和发展,并在辩论中形成一些基本共识。总的来说,学派辩论对国际政治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从总体上了解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就必须了解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几个主要学派的基本观点,以及学派之间在辩论中所展现的分歧和达成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