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者显然是最悲观的看法,他们认为国家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中不可能组成一个社会的观点有很大的弱点,现代国际社会与霍布斯所说的自然状态并不完全一样。霍布斯所描述的是一种非常极端的人类社会原始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类生产能力非常低下,人们为了维持基本生存,不得不相互竞争甚至互相掠夺食物,法律、道义和规则也是不存在的,所以人们只能将所有的力量用于抵御别人的威胁和自身的安全上。现代国际社会虽然缺少中央政府,但国家之间仍然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和秩序存在。在国内社会,人们之所以比较有秩序并不完全是因为存在一个最高的政府来管制人们的行为,还有诸如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观念以及习惯、道德等因素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使人们按一定秩序活动。因此,将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加以类比的做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国家毕竟与个人大不相同,国家之间的无政府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容忍的,而个人之间的无政府状态则是不可以容忍的。国家虽然也类似个人,但国家的对外行为往往是其国内政治的延伸或产物,在其国内是有着一套根本的法律道德来约束其行为的。例如,虽然美国最终决定攻打伊拉克,但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受到国内因素的制约,并不完全是一种任意的行为,即使不顾及国际社会的因素,?也要对国内政治力量负责。虽然传统的霍布斯主义者的有关分析并不完全符合实际,但它关于国家之间存在敌视他国的意向,并进而关注自己的安全,准备战争等观点也是基本符合国际政治事实的。例如,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在欧洲的中世纪到近代期间,战争冲突不断,国家之间彼此吞并,都说明了这种情况。霍布斯的看法显然是基于人性论的判断,所以,沃尔兹后来在进行新现实主义理论发展时就回避了这种不科学的倾向,自然状态不是沃尔兹用来解释国家具有战争倾向的,而使用没有中央政府来解释国家的自助和自卫倾向。同样是无政府状态和自然状态,但沃尔兹与前人有两点不同:一是沃尔兹并未强调无政府状态就意味着无序和战争,意味着混乱;二是沃尔兹所强调的国家对无政府状态的反应与前人所强调的个人对自然状态的反应态度也有不同,沃尔兹更向内,强调国家的自助和被动性,而前人可能更外向,强调弱肉强食和主动性,即一个是具有防御性,一个是具有进攻性。这是因为霍布斯的论述设想的是理想状态或者最坏状态,与实际生活并不完全一致;而沃尔兹虽然也强调理论假设不必与现实一致,但毫无疑问,他只是取了一部分现实与部分的设想。
康德主义的看法反映了人类对于结束战争、建立永久和平的美好愿望,但和平不会自动到来,和平的实现需要通过对现实进行清醒的认知,探索出真正的规律,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虽然康德主义对国际政治本质的看法,总的来说是不正确的,但其中关于国家之间存在共同利益的看法,也反映了一种客观地存在,这一观点后来被理想主义者所继承,并成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设立国际组织、建立集体安全体制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尽管国际联盟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声中劝告失败,但它所提倡的集体安全体制却一直被国际社会继承下来,通过改善以后成为联合国的基本体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格老秀斯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分析与前面两种观点相比较而言,比较温和,但与事实也具有一定的差距,它过于将自己的愿望与事实寄托在一起。人类社会的确存在着共同规则、制度和利益,但这种规则、制度和利益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历史发展、国家间交往,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分工由地区向全世界扩展,在全球形成一个世界性经济体系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显然,欧洲国际社会的规则是建立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而全球国际社会也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能逐步形成。所以,格老秀斯主义对国际政治的分析只能适用于近代欧洲国际社会和不断发展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社会,并且它还过分强调国家之间规范和协调的一面,而没有重视国家之间冲突与竞争的一面。但是,格老秀斯主义特别是布尔认为国际政治中同时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社会性要素、战争性要素和跨国恋合伙冲突要素,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际政治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