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历史上曾长期分离。利学原指对世界的系统的认识和理解,认知是其主要目的,因而在古代往往为有闲的贵族哲学家所为:而技术最初是作为一种劳作工艺和技巧存在的,便利或功利是其主要目的,因而在古代往往为工匠所为。尽管任何技术都可能蕴含一定的科学原理,如原始技术中飞矛、投杖、弓箭的发明都暗含一定的力学原理,但二者在实践中并未表现出直接的必然联系。相反,科学传统与工匠传统曾长期分离。所以如此,除可归因于古代科学的不发达、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以外,科学与技术分属对客观世界认知和改造的不同范畴所形成的差别,以及无论科学抑或技术在当时都还仅具有个体意义而未充分社会化的状况,应是更为主要的原因。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从18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开始。产业革命意味着机器的出现,而机器的出现意味着以自然力代替人力,这便要求自觉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以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不仅如此,在大工业条件下,无论科学抑或技术都不再只是私人的行为,而成为一种社会活动、社会事业和社会建制,科学研究经技术这一中介不断被组织化地应用于生产和社会实践,其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科学日益成为技术的先导,技术上的发明和进步愈益依赖于科学的状况;同时一定的技术实践又成为科学发展的源头、动力和手段,也为科学研究成果向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转化充当中介和桥梁。20世纪以后,千方面是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依然存在,且现代科学与生产技术的相对独立性都有所增强;另一方面是现代技术与科学间相互渗透、依赖、支撑的程度越来越高,甚至被认为出现了“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特征;再一方面是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化特征愈趋明显,科学和技术已发展成为一项庞大的社会事业。 尽管科学与技术间相互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却不能消解科学与技术间的区别。①科学与技术的所属领域不同。科学以系统地认识、理解和解释客观世界及人类自身为任务,属于认知领域;而技术以对自然物作直接的干预、控制、改造为使命,属于实践领域。②科学与技术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科学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于认知、理解和解释,支撑科学研究的是个人兴趣、好奇心及人类固有的求知欲和追根溯源的本性,客观、中立、纯粹性和逻辑一致是科学的理想标准,独立思考、自由批判、只问是非、不计功利是科学的精髓;技术的出发点和目的则在于对世界作直接的干预、控制和改造,便利、实用、效益、效率等功利考虑是第一位的。因而,技术的意义更易被从经济上解释,更可能与政治、军事、商业目的结合,伦理后果更直接,负面影响也更明显。3、科学与技术的预测可能性不同。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的研究在内容和结果上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技术应用则往往是规划性的,并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测和预知的。正因此,对于技术的伦理价值的考量和批判就更为必要和可能。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速率不尽相同。尽管近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但仍不意味着二者在发展速率上始终同步。一国重大的科学理论成就并不必然导致该国技术上的进步:反之,一国技术发展的程度也并不就标志该国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发展的水平。 科学与技术的如上差别,是就一般意义而言。近现代,由于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和社会化趋势的加强,上述区别也愈加具有相对性。但我们依然不能把科学与技术相混淆。本章合称“科学技术”,以承认二者区别和联系为前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