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当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还只是古代社会私人或家庭里的业余爱好时,无论科学抑或技术都尚未构成对研究对象的大规模的人为干预,因而它们对社会的影响还不十分直接和明显。但在近现代,与产业革命相伴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使得科学不再只是纯粹理论知识的探讨,技术发明也不再只是私人或家庭里的作为,而是作为由社会和国家组织起来的直接的生产力作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特别在20世纪后,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革命,使得知识逐渐代替权力和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力量。这样,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就不仅是直接的,而且是深刻和广泛的。它不仅带来物质层面的普遍繁荣和社会的变革与进步,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但是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包括:工业化技术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物种灭绝、臭氧洞扩大、酸雨、干旱、荒漠化等生态危机,大规模资源开发引致的资源匮乏和能源短缺,原子能利用带来的大规模杀伤武器和核战争的威胁,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污染、国家安全问题以及信息产权、商业秘密、个人隐私被侵犯的危险,信息资源和技术的运用因主体能力不同而造成的贫富分化,包括生物芯片、遗传工程、克隆技术、人类基因重组等在内的生物技术所导致的诸如个人隐私权、自主权被侵犯和人的主体地位被客体化、技术化等伦理、法律问题,等等。“技术的发展正在逼近自然的极限。现在人类掌握的,不仅仅是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某种技术,而且是能够无数次毁灭自身的多种技术(核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 科学技术发展中呈现的这种两面性,警示人们对近现代特别是20世纪以来将科学视作万能力量的科学主义以及把对技术的有用性和效率的追求无限扩展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技治主义Q)进行反思。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强调生态伦理和人文精神的反科学思潮和技术批判思潮在全球范围广泛兴起。其合理意义在于,从科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的高度反思科学的本质及其与社会和人的关系,警示人们不能把科学技术的意义解释仅仅建立在经济上,而应更多考量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对技术造成的社会问题、文化断裂和人性戕害予以深切的人文关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