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五编>>第三十六章 法与与生态文明>>第一节 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
   
   二、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
  社会发展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而经济的发展又以自然为条件。因此,社会发展与生态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发展依赖着生态,也改变着生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生态文明现象,它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状况。
  人类是自然发展的产物。自然按它自身变化的规律孕育人类,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条件(只要人类不去破坏这种条件)。当然,人类的出现与自身的活动亦有关系,这就是劳动,或说生产,它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以获得物质成果的活动,它将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人们通过生产,从自然界中获得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这使人们感到生产构成了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直接基础,也构成了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正是人类生产的发展以及以生产为基础的其他社会活动的发展在逐步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出现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现象。
  人类的早期。这主要是原始社会阶段,或者这一阶段应当更严格地限制在新石器时代以前。这一阶段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方式主要靠采集和渔猎,这是人类的初期阶段。而在这一阶段中的前期,在人们学会用火和制造工具以前,人与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人像其他动物一样依赖于自然,对自然充满敬畏,只能消极接受自然的恩赐,还谈不上对自然的主动索取。以后工具出现了。尽管我们现在将工具解释为人的器官的延伸,但它实际上是人类有意识从自然中去索取的证明(如渔猎),是人的主体性出现的证明。这时候我们可以说,有了生态文明的现象,因为人们能够主动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了。但是,总的来说,这时具体的自然环境支配着人们的生存,支配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是对自然的恐惧和感激。人们对自然了解甚少,所以不能有所作为,也不敢有所作为,基本上还是适应特定的自然条件来生存。原始人对特定环境自然物的图腾可以是一佐证。这是早期人与自然关系的状况。
  农业社会。这个时期的跨度可以限定在从原始农业出现到工业革命以前。尽管这一阶段的工具出现过从新石器到铜器再到铁器的变化,但人们的生产是直接依赖于自然和自然力的,比如土地、人力、畜力、水力以及自然变化的季节等。由于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是直接依赖自然条件(土地、河流、季节等);农业生产的出现即意味人们对这一方面的自然已有认识,农业的发展也意味着人们在这一方面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这时,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和经验总结,人们有了历法,比如中国的阴历,埃及的太阳历,根据历法人们可以适应自然变化合理安排生产。对于大规模农业生产,需要引入河水灌溉也要防止水灾,人们逐渐知道了筑堤修渠。要提高产量还要适应自然条件要求选种,对不同地方种植不同作物,比如,中国北方的小麦和南方的水稻产区的形成,就是人们有意识选择和自然淘汰的结果。在农业生产中,人们感到自然力的强大,人们只能顺应自然的要求和变化,才能得到好的收成。因此,总的来说,人们在农业社会与自然的相处是和谐的。人们崇敬自然(表现出崇拜自然神,如土地神、太阳神、风神、雨神、河神等,以及最有自然的一般意义的天地),人们从自然中索取,也注意维护自然的状态。当然在这种和谐关系中,人的地位低于自然,是从属的。比如,尽管中国在农业社会中产生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但所指的是人副天数,以德配天。在这种人受制于天的关系中,人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并且,许多不解的自然之迷转化为人的迷信控制着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