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社会。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生产用机器进行,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们似乎逐渐地发现了自己,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时,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人本主义使人们看到了人的地位和意义,使人们感到了人就是目的,人就是一切:而科学主义使人们认识到人本身似有无限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理性。应当说,这两种理论对人类的解放和进步的贡献是巨大的,而且尽管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在一些方面存在矛盾,但它们在对待自然方面却都是一致的,这就是人们能够和应当征服自然。这时,人们自恃理性能够认识一切,能够战胜一切;所以人们提出了要征服自然,要做自然的主人。这时的一个令农业社会成员汗颜的很具代表性的口号,就是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在英文中,力量一词也是权力。这一阶段,人们是藐视自然的,对自然的关系是单向的和几乎无节制的索取和掠夺。这时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矿山被开发、石油被攫取,大量野生动物遭到持新式装备的人类的猎杀,而人们回馈给自然的是大量的有毒废物、废气、废水和物种的毁灭。所以,生态受到最大破坏是在这一阶段,而人类遭受大自然严厉报复也开始于这一阶段。最具讽刺意义的是,在人们最宣扬人类理性的时候,也是人们最粗暴地对待自然的时候。此后是基于大自然的报复,一些发达的国家才开始注意到了对自然保护的必要。
现阶段。有人将现阶段称为后工业时代,但现阶段与工业化时代一样,各民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达国家依托原来的强势基础发展更快,而后起的一些民族还正在走向工业化。现阶段国际社会对生态的问题已有普遍的关注,但是,从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延续至今,同时,至今人们还并没有真正同心协力来解决生态问题,所以生态的恶化还在加剧。据联合国发表的《2000年全球环境展望》(GlobalEnvironmentOutlook-2000)的报告指出:环发会议召开以来,一些国家成功地抑制了污染并使资源退化的速度放慢,然而总体情况是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在工业化国家,许多污染物,特别是有毒物质、温室气体和废物量的排放仍在增加,这些国家的浪费型生产和消费方式基本上没有改变。在世界许多较穷的区域,持续的贫穷加速了生产性自然资源的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在21世纪,地球将越来越干旱、燥热、缺水;气候的反复无常只会越来越多。人类消耗地球资源及破坏环境的速度使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报告说,由于缺水,土地退化,热带雨林毁坏,物种灭绝,过量捕鱼,大型城市空气污染等,呈现全面危机。报告指出,今后25年世界将出现淡水短缺,中东和亚洲可能会因为水源短缺而引发水的争夺战。欧洲各大城市也有一半正在过度挖掘水源,印度、中国这两大人口大国的地下水位也日益下降。报告还指出,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地球的一大危机。其实,对于人类征服自然会遭到自然报复的问题,恩格斯早就向人们提出过警告,他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可惜这一及早的警告没得到人们的注意,致使危害在继续发展。针对人类发展的困境,20世纪70年代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的科学家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不可再生资源有限,地球有限,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定耗尽不可再生性资源,因此增长具有极限,人类必须抑制增长,否则人类社会将会毁灭。这就是所谓的零增长理论。这一理论引起了各国科学家和政府极大的震动。为了解决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一个报告,其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大会)通过“司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其主旨是协调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资源的发展关系,寻求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模式,相对于零增长来说,是一个发展,对于解决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的关系来说,也是良好的方案,但是它的实施却因各种原因而步履维艰,所以更需要法律对此有所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