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原社
莽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和领导,以创办《莽原》周刊、半月刊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等。《莽原》以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多发表杂文、散文为特色。鲁迅的著名杂文《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及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各篇均发表于此。
|
未名社
未名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和领导,刊物有《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等。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等。未名社以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为主要特色;创作上以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为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
狂飙社
狂飚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高长虹等。出版《狂飚》周刊及狂飚社丛书。狂飚社受尼采思想影响较深,表现出“虚无的反抗”的特色。
|
浅草社、沉钟社
浅草社、沉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文学社团。主要成员陈翔鹤、冯至等。1922年创办《浅草》季刊,1925年停刊后,冯至等浅草社同仁和杨晦又成立沉钟社,创办《沉钟》周刊、半月刊,至1934年停刊。文艺思想接近创造社,致力于创作,被鲁迅评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
弥洒社
弥洒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文学团体(成立于1923年),主要成员有胡山源等。创办《弥洒》月刊。致力于创作,强调艺术无目的和灵感作用。
|
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诗团体(1922年成立于杭州),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是其特色。
|
象征诗派
象征诗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诗流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代表诗人为李金发,这时期连出三本象征诗集,以象征、暗示手法营构意象表现内心感受。同时还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创造社诗人,这时期也致力于象征诗创作,各自出版象征诗集。穆木天、王独清还发表《谈诗》等文阐述自己的象征诗理论见解。
|
新剧
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天录》等话剧。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辛亥革命后,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戏居多。“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其原因一是新剧商品化,迎合小市民趣味,内容庸俗低下,二是新剧都是幕表戏,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艺术水平和演技很难提高。 “五四”文学革命批判堕落的文明戏,一些戏剧家提出“爱美的”口号(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中国话剧运动进入第二阶段。
|
南国社
南国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话剧团体(成立于1923年),田汉创立,先后办《南国》半月刊、《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等,开展话剧运动在1928至1929年,多演出田汉创作的剧本。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其鲜明风格特色。
|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是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等。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
|
|
学衡派
学衡派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一个复古主义派别,以刊物《学衡》而得名。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他们是欧美留学生。其主要倾向是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言文合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