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艾青诗作的独特风格是:①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民族、土地、人民尤其是农村劳动人民的爱,感情深沉;前期诗歌带有“忧郁”的感情色彩和“漂泊的情愫”。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诗篇抒发了对乳母大堰河的深厚真挚的爱,以铺陈手法,塑造和赞颂了这一农村妇女勤劳善良的动人形象,对造成她一家悲惨命运的“不公道世界”发出“咒语”。这首诗不仅是呈献给保姆个人的,同时又是“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弟兄们/呈给大地上的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诗歌带有忧郁色彩,因为大堰河生得艰辛,死得凄凉,一家人谋生无着,家破人亡。这种忧郁的色彩源于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增加了诗歌的动人力量。②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火一般燃烧的热情。这是艾青诗歌的重要因素。在前期诗歌中,忧郁的色彩常伴随对光明的向往,后期,忧郁色彩消减,光明因素增强。如诗集《北方》,既抒写了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的痛苦和不幸,又歌颂了民族奋起抗敌的热情和乐观信念。在《北方》一诗中,诗人怀着深情吟唱着北国的“悲哀”,赞美北国人民的勤劳勇敢,“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长诗《向太阳》则是对光明、对民族觉醒奋起抗敌的赞歌。③鲜明深刻的意象和浓郁的诗情,想象丰富,比喻新鲜,有色调,有光彩,诗中有画,革命现实主义融进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艺术技巧。如《北方》集中的《手推车》一诗,以标志着古老、贫穷与落后的独轮手推车这一中心意象,传达出了“北国人民的悲哀”,诗在色调、光彩、线条与音响的调配上十分成功:“阴暗的天穹”、“枯干了的河底”,独轮车的“痉挛的尖音”,“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印”,使北国的贫穷、苦难获得绘画般的视觉效果和音。向效果,烘托出悲哀的主题。在《我爱这土地》中,诗人运用了象征、暗示、移情等手法,在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物和现象中,融进了感情,注入了社会性意蕴,从而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对祖国“黎明”的乐观信念,表现得形象鲜明,美妙动人。④以散文式的诗句自由抒写的自由体形式。诗句长短无定,重视诗情的内在节奏,而不注重诗的外在节律,常用排比、反复等手法表达强烈的感情,一唱三叹,情味深长。
|
简析田间的《给战斗者》的思想和形式。
《给战斗者》是田间于抗战初期写的抒情长诗。这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抗日战争的颂歌,为人民解放而战的战斗者的颂歌。诗歌洋溢着高昂的战斗激情,似进军的鼓声,唱出了中华民族的心声,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们/必须/战斗了,/……我们是一个巨人,/生活就要战斗,/高贵的灵魂,/宁死也不屈 服,/伸出/双手来,/迎接——自由。”这是伟大的中华民族面对日本侵略者,面临亡国灭种大祸时共有的心声。诗篇以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生动画面,抒写了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辽阔美丽的国土上辛勤劳作的和平生活和悠久历史,愤怒谴责日本侵略者奸淫烧杀、侵占我国领土的罪行,歌颂“七七”芦沟桥事变开始的伟大的抗日战争,表达了“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的民族感情和决战意志。诗篇结尾“在诗篇上,/战士底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把中国人民誓死保卫祖国的钢铁意志表达得极富哲理和诗意,给人以深刻启示。 长诗以精短的“鼓点”式诗行(或称“短行体”)为主要特点。把句于拆开分行,——行时常只有两或三个字,造成急促、跳跃的节奏,急骤的旋律,来表达激越的情绪。像战鼓:“一声声的鼓点,单调,但是响亮而沉重”,“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着”,闻一多赞誉他是“时代的鼓手”、“擂鼓的诗人”。
|
简答田间街头诗的思想艺术特点。
田间的街头诗主要是抗战时期在延安写的,内容主要是宣传抗战,形式短小,通俗易懂。好的街头诗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概括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以通俗的语言创造鲜明的意境,具有很强的政治鼓动性,便于群众接受。田间的街头诗代表作《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形象地表达了怕死而不斗争则死,死了还要受屈辱的深刻而单纯的真理。
|
简析穆旦诗中的“自我”。
穆旦的诗持久深入地探索、表现“自我”。诗中的“自我”有两个特点。第一,深深植根于中国现实之中,在社会人生的现实中探讨个体,在个体生命的展开中体认现实,成为穆旦诗的显著特色。对个体性生命的关注与对社会的关注在穆旦的诗中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对“自我”的探索与对人类命运、历史沉浮和民族忧患的沉思交织在一起。如《赞美》一诗赞美的是人民,“我到处看见的人民”,他们“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人民,“在耻辱里生活”,“在饥饿里忍耐”,“多少朝代在他的身上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而“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我”融汇于“人民”、“民族”之中。此诗深沉雄健,有对于历史的透视,对苦难中国和人民的理解及知识分子自身的反思。第二,穆旦诗中的“自我”是生活在混乱黑暗的现实中的分裂、残缺、矛盾而痛苦的“我”,这是他和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诗中的“我”不同之处。(《诗八首》表现出这一特点,见下题。)在艺术上,穆旦的诗典型地体现了现代派诗的特点。穆旦自己说他“排除传统的陈词滥调和模糊不清的浪漫诗意,给诗以严肃而清晰的形象感觉”。
|
简答穆旦的《诗八首》、《森林之魅》的思想与艺术。
穆旦的《诗八首》是爱情诗,也是关于“自我”的诗。因为,诗中的情爱主体不同于传统爱情诗中的统一而深情的情爱主体,而是“分裂而痛苦”的情爱主体,被困于灵与肉、理智与情感、时间与空间、我和你(爱恋中的两个主体)、人类与造物主的差异、矛盾之中。诗篇礼赞了爱情的美、力量和永恒,但更主要的是,探索了爱情的丰富、复杂,展示了“我”对于爱情的有超越的观照和深入客观的理性分析。虽是爱情诗却富有知性,热情中有思辩,抽象中又有肉感,运用了现代派诗的象征、暗示、抽象与具体结合的技巧,这是《诗八首》作为爱情诗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森林之魅》是对1942年夏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撤退途中死难于缅甸野人山士兵的悼诗。诗由“森林”、“人”的对话及“葬歌”组成。诗篇在生命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中展开。死亡前生命的痛楚、生的愿望在与自然的触目对照中被凸显,表现了作者强烈的人道关怀:“你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那刻骨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那毒虫的咬啮和痛楚的夜晚,/你们受不了要向人们讲述,/如口今却是欣欣的林木把一切遗忘”,并借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歌唱无名战士的崇高、不朽与永恒:“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留下了英灵化人树干而滋生”。这首诗写得比较明朗,直抒胸臆,很少现代派技巧,但真挚动人。
|
简析《心防》的主题和刘浩如形象。
《心防》是夏衍写于抗战时期的话剧。作品描写了抗战前期坚持在上海“孤岛”进行斗争的进步文化工作者的生活,表达了抗战时期坚持反帝抗日心理防线的主题。主人公刘浩如是一个爱国的新闻记者。上海沦陷,很多文化人去大后方,他毅然决定留在“孤岛”(上海租界),以报纸为武器揭露日本侵略者和汉奸走狗的罪行,守住“精神上的防线”,他认为这条心理防线是极端重要的。敌人种种威胁利诱,他都不为所动。最后遭特务暗杀而壮烈牺牲。这是一个抗日文化战士的英雄形象。剧本富有现实战斗意义。
|
《法西斯细菌》的思想内容和俞实夫形象。
《法西斯细菌》是夏衍写于抗战时期的话剧。它所表达的思想是:在全世界法西斯侵略与战争势力极度猖獗,全世界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势力浴血苦战的历史年代,不问政治的倾向是错误的。剧本主人公俞实夫就是一个只管“纯科学”研究不问政治的青年科学家。他留学日本,在细菌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但对日本侵占东北并不关心。“九一八”事变后还在上海的日本研究所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由上海逃到香港,仍埋首科学研究不问其他。直到日本侵略军侵占香港,他的实验室被捣毁,身心被凌辱,妻子被野蛮对待,好友被枪杀,并得悉日寇在华北用细菌武器杀害同胞,种种现实教训,才认识到法西斯也是一种细菌,比细菌害人更厉害,“法西斯与科学不两立,扑灭了法西斯细菌才能进行科学研究”,从而投身到抗战洪流中去。俞实夫的思想性格及其转变写得有层次、真实可信,具有典型意义。妻子静子(日本人)也写得很感人。他的朋友赵安涛、秦正义是另两 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各有其意义并烘托了俞实夫形象。
|
简析夏衍剧作的风格。
夏衍剧作的风格是:①富有现实战斗性,选取与现实斗争密切相关的题材,表达与国家、民族命运相关的主题。初写历史剧,“写《赛金花》,是为了骂国民党的媚外求和”,《秋瑾传》是“忧时愤世”之作;从《上海屋檐下》起转入现实题材,“从小人物生活中反映这个大时代”。抗战时期剧作产量多,代表作《心防》、《法西斯细菌》等等,都和抗战的大时代息息相关。②简洁朴素,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朴素地再现生活本来面目,不追求惊险曲折的情节和热闹紧张的场面,重在展示形形色色的社会世相。《上海屋檐下》充分说明了这一特点。③注意人物刻画,但一般不是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而是选择富有特征的场面、细节,以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如对俞实夫,选择了“九一八”前夕,“八一三”战争,珍珠港事变后日军侵占香港的几个特定时代的场景、氛围,通过细节刻画俞实夫及其他人物的性格、心理。④语言朴素自然,含蓄深沉,平易亲切。总的说来,夏衍的剧作风格是简洁朴素,生活气息浓,类似于契诃夫。
|
简析陈白尘的《岁寒图》的思想内容。
陈白尘的多幕剧《岁寒图》,取“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意。岁寒,揭露抗战后期国统区社会黑暗寒如严冬,赞扬了主人公黎竹荪在这样的环境中坚贞自守、岁寒松柏的精神。黎竹荪是医院肺科主任,忠于职守,克己为人,有志于献身医学科学与造福社会,和当时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头号疾病肺结核菌作战,草拟了“防痨计划”,三年在全城、十年在全国消灭肺结核菌,在没有医疗器材、实验室和疗养院的情况下为肺病患者废寝忘食、艰苦卓绝地治疗服务。但是,他的计划两次提上去都被批驳否定。他的合作者也无奈弃职另谋生路,他靠典当度日,女儿也因营养不良患上肺病。他终于认识到“这是一个整个社会问题,整个社会问题没解决,我的计划从哪儿去实现呢?”这种决不与黑暗社会势力同流合污、挺如松柏的坚贞自守精神,在严寒岁月里鼓舞人们斗志,是值得赞扬的。虽然它并不能解决整个社会问题,但这是一种操守、一种气节,应当发扬。
|
简析李健吾剧作的特点。
李健吾剧作最重要的特点是对人性的开掘和创造了许多“善恶共存者”形象。剧本中有人性沦丧者形象,如刘狗,但突出的是善恶矛盾纠结共存于一身的那些形象,如《这不过是春天》中的厅长太太,《梁允达》中的梁允达。厅长太太“善恶共存’、“美丑交织”。她美貌机智但又任性虚荣,贪图物质享受,为此做了警察厅长金丝笼里的富贵鸟。但她“人心末尽”,当南方来的革命者(剧本背景为北伐革命期间)、她昔日的情人冯允平进入北平突然出现于她面前时,她旧情重燃。但当她知晓冯允平是负有秘密革命使命而并非因珍惜旧情来看她时,她恨他,但还是以机智手腕帮他脱离险景。这是一个矛盾而复杂的灵魂。梁允达的人性恶表现更深,他年轻时生活荒唐,受痞棍刘狗教唆,并由刘狗执行,夜间一闷棍收拾了自己父亲,接受了父亲遗产。但他自知罪孽深重,从此改邪归正,用钱叫刘狗远走他乡。但二十年后刘狗又回来,故伎重演,教唆梁允达儿子用同样方法收拾梁允达以获得遗产,也同样由刘狗下手,但夜间打错了人。刘狗是使“人”变“鬼”的邪恶的化身。梁允达在愤怒之下杀了刘狗。梁允达是一个善恶冲突激烈和人格裂变的人物。善恶共存并发生或向善或向恶的变化,这是剧作所体现的作者对人性的开掘。这使人物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并富有社会意义,人物思想性格的矛盾多彩,也增添了艺术魅力。此外,布局严谨匀称,戏剧技巧圆熟,语言精练而性格化,浓郁的乡土气息,也都是他剧作的特点。
|
|
简析路翎的《饥饿的郭素娥》的思想。
路翎的中篇《饥饿的郭素娥》的思想是:①揭露了旧社会最黑暗、最凶残、最无耻的一面,描写了下层人民、特别是下层妇女的悲惨命运。女主人公郭素娥因逃荒饿昏而被一个家境败,落酌衰老的鸦片烟鬼收留,成了他捡来的女人。肉体和精神的双重“饥饿”使郭素娥爱上野兽一般凶猛而冷酷的矿山机器工人张 振山。当张振山终于决定带她走时,鸦片鬼在保长、流氓怂恿下将她卖给绅粮,一起把她抓去以所谓败坏风气罪毒打逼她就范,她不从,竟被用火铲活活烙死。②在郭素娥的悲惨命运中,作者着力挖掘出蕴藏在人民心中追求个性解放和反抗黑暗势力的“原始强力”。郭素娥美丽而强悍,她不愿和鸦片鬼过“我吃饱了一顿没有?我活好了一天没有?”的半人半鬼的生活,她要张振山带她走,离开这埋葬了她十年青春的臭泥坑,她会做工能吃苦。她为自己过上人的生活进行了强烈的反抗。她敢骂敢打,不管流言蜚语,对被卖宁死不从。她在被抓被打时,绝望的惨叫“你们不晓得一个女人的日子,她挨不下去,她痛苦!”是震撼人心的。另一个人物张振山也具有“原始强力”,以此和黑暗势力对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