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金锁记》的思想内容和曹七巧形象。
张爱玲的中篇《金锁记》,其思想是:黄金枷锁扭曲、扼杀人性。这一思想通过主人公曹七巧形象体现出来。曹七巧原是一家开小麻油店的市井少女,哥哥把她嫁给了贵族大富户家瘫痪二少爷为妻。她失去夫妇人伦之乐,压抑着性爱欲求,熬了半辈子熬到“婆死夫亡”,分得一大笔遗产。这黄金是她牺牲了青春欢乐换来的,这黄金是由她被扭曲的人性换来的。这黄金枷锁沉重地套在她身上。为了保住她这卖身的黄金,她宁可在性压抑性苦闷中熬煎,赶走了她所爱的小叔子的挑逗。她吝啬、刻薄、乖张,得罪、赶走了婆家人,也得罪、赶走了娘家人。小说对她的变态性心理的描写真令人惊心动魄。她嫉妒媳妇、女儿婚恋的欢乐,要儿子整夜陪着她说媳妇隐私,过后又到处说媳妇隐私,弄得丈夫不像个丈夫,婆婆不像个婆婆,成了个疯狂世界。她亲手制造了媳妇的死亡,又逼得儿子小妾吞生鸦片死去,她亲手斩断女儿还算美满的婚姻。长期性压抑性苦闷使她容不得她所能支配的女人包括女儿、媳妇有半点欢乐。“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这种丧失人性的病态心理读来令人颤栗。
|
简析张爱玲的创作特色。
张爱玲的创作特色是:①多以婚恋为题材;以沪、港两地为背景(资本主义文化和东方文明的交汇地);以高等华人(没落贵族、阔少富孀等)为主要描写对象。所要表达的生活体验是:在“食”、“色”双重枷锁下,人没有跳出过兽的圈子,因此,种种疯狂的变态心理,尤其是性变态以及性心理、情结、人格分裂等,是她婚恋题材中描写最多的;她的作品在整体情调上有一种孤独感、被遗弃感、失落感和没落感,这和她的身世有关,和她所描写的对象多为没落贵族有关(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金锁记》中的姜家等)。她的作品,在珠光宝气的世界中看到了无可救药的痈疽和烂疮,这是她的作品的贡献。②在艺术上,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优点汇于一身,将古今中外优秀传统熔于一炉,将小说推向大俗大雅境界,形成“亦洋亦古,非中非西”的特色,这是张爱玲小说的独特魅力和成功之处。她的小说故事性强,小说集取名《传奇》见出这一特点。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和通俗小说的特点。但传奇性故事中弥漫着梦魇般的氛围,因为这传奇故事中充满人性的丑恶、生命的无常、欲望的疯狂,旧时代的崩溃、旧家庭的衰亡,是梦魇般的故事、梦魇般的人性、梦魇般的文化、梦魇般的体验,“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这既是对《红楼梦》等古小说的传承,又是半殖民地殖民地洋场的 梦魇故事,带有现代色彩。在描写技巧上,环境景物的描绘,以人物对话、行动刻画人物,分明承接《红楼梦》等古小说的传统,但意象的经营,象征手法的采用,聪明巧妙的比喻,以及色彩的渲染等,则较多借鉴西方文学,尤其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总之,中外新旧文学的糅合,成为张爱玲小说的特殊风格。
|
简析中篇小说《鬼恋》的艺术特色。
徐訏中篇小说《鬼恋》的艺术特色是:曲折生动的故事、惊心动魄的爱情、传奇性的人物、神秘浪漫的氛围、诗化的语言,构成一种带神秘色彩的浪漫派文体风格。小说描写的是一个扑朔迷离的“人”“鬼”相恋的爱情故事。背景是上海,“我夜晚邂逅一位神秘高贵、美艳绝伦的“女鬼”,“我”一见钟情, 半信半疑,此后不断追踪、寻访“女鬼”,彼此产生友谊与爱情,发现她其实是一个有着美丽人性的“人”,但她却反复声称自己是“鬼”。后来她自己解释为什么做“鬼”:她曾经是一个“最人世的人”,她“暗杀人有十八次之多”,后来“亡命在国外流浪读书,一连好几年”,回国后,革命的一次次失败,爱人的被捕,同志的卖友求荣,“做官的做官,捕的捕,死的死,同侪中只剩我孤苦的一身,我历过了这人世,尝透了这人生,认识了这人生。我要做鬼、做鬼。”当“我”表白刻骨铭心的爱情,她开始对“我”逃避,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留给读者以不尽的感叹。所以这里又是一个革命者的故事,但是近现代史上似乎并无只剩下一人的革命,作者其实是以这故事来探索“人性与爱”,不在于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与细节真实性。这是浪漫派文学的特点。
|
简答《风萧萧》的情节特点。
小说《风萧萧》情节具有传奇性。把爱情传奇和间谍传奇并置交织的情节特点,抗日战争中在上海中、美、日三国间谍的神秘莫测的明争暗斗,“我”(后来也投人间谍生活)和中美女间谍的传奇性爱情纠葛,交织成一个复杂曲折、生动丰富、缠绵而又惊险奇特的传奇性故事,使情感生活、战争生活和哲理交织,故事情节的发展扑朔迷离而又惊心动魄,这是小说拥有广大读者的主要原因。
|
简答徐讦小说的特点。
徐訏小说的特点,就总体而言,属于浪漫派小说。但他的浪漫主义是一种融人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浪漫主义,有下列主要特点:①以“人性与爱”为贯穿母题,以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作为基本格调。②情节具有传奇性。如《鬼恋》中的“人’’“鬼”相恋的传奇情节;又如《风萧萧》中把爱情传奇和间谍传奇并置交织的情节特点,抗日战争中在上海中、美、日三国间谍的神秘莫测的明争暗斗,“我”(后来也投人间谍生活)和中美女间谍的传奇性爱情纠葛,交织成一个复杂曲折、生动丰富、缠绵而又惊险奇特的传奇性故事,使情感生活、战争生活和哲理交织,故事情节的发展扑朔迷离而又惊心动魄,这是小说拥有广大读者的主要原因。③徐訏小说有着异域情调和边缘色彩,背景多为都市“特区”、异域他乡或旅途;主人公多为超脱现实生活轨道的“奇人”,如“女鬼”、间谍、和尚、尼姑、舞女、交际花等等。④语言有感觉化和抒情性的风格,文笔清新,做到诗性和哲理融合。
|
简析《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的构思特色。
无名氏的中篇《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是两个现代爱情悲剧。在构思上有许多共同的特色。①主人公多为“怪人”。林上校、罗圣提的性格、形象都有与众不同的“怪”。林上校乱发披脸、狞厉阴森,在暴风雪的华山之巅凄厉哀歌;罗圣提是“怪老道”,每天深夜用提琴演奏悲哀的乐曲赎罪。这“怪”却正是灵魂深度、情感深度、爱情境界的表现。②作品开头设置一个“谜”,一个有很强吸引力的悬念,然后把读者引入哀恸的爱情故事中。③爱情故事的结局是残酷的。美丽热情的女主人公波兰少女自杀;另一女主人公,原来灵魂和动作、装束都像强烈的一蓬红火燃烧的黎薇,最后整个形态又黑暗又空虚似坟墓似深渊。④作者给两个现代罗曼司以很好的地域背景:暴风雪的华山之巅,西伯利亚的异域风光,月光下的原野。环境和故事极为熨贴。⑤高雅华贵的格调。男女主人公都有良好教养,对文学艺术有极高修养。以上特点和充满激情的表达方式,构成浪漫言情小说的独特风格。
|
简答路翎小说的特色。
路翎小说的特色是:①主观色彩强烈,人物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复杂的情绪波折,形成现代心理小说特色。②挖掘和歌颂下层人民的“原始强力”,又着力表现人们“精神奴役的创伤”。以长篇《财主的儿女们》为例,小说以苏州巨富蒋家的风流云散为中心,力图反映抗日战争前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生活,提出了青年知识分子道路的问题。全书分上下两 部。上部写蒋家的崩溃,封建家长与守旧的大儿子的死,标志着一个封建家庭的结束。王熙凤式的大儿媳金素痕是作品写得极精彩的人物,她掀起的一场争夺财产继承权的斗争写得惊心动魄,加速了家庭的灭亡。下部以蒋家小儿子蒋纯祖为中心,展开知识分子道路的描写。蒋纯祖反叛旧家庭旧世界,信仰人民,参加党领导的演剧队,倾向马克思主义,又具有浓厚个性主义思想。在抗战时期他的事业和爱情遭到封建黑暗势力破坏后失去精神上的均衡,忧愤而病逝。他的悲剧,是知识分子未与人民群众结合的必然结局。蒋家二儿子蒋少祖,走的是从五四觉醒青年到国民党官僚的道路。《财主的儿女们》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①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但主观色彩强烈,以内心冲突和情绪波折表现人物性格的心理描写为特色,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可以看到胡风现实主义理论主张的影响。②背景开阔,规模、结构宏大。
|
简答袁水拍的诗集《马凡陀的山歌》的内容和形式。
《马凡陀的山歌》是政治讽刺诗集。内容是对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统治区白色恐怖、苛捐杂税、物价飞涨等等黑暗现实的暴露讽刺,形式上用歌谣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是大众化的诗歌集。
|
简析解放区文艺的特征、时代意义和积极作用。
解放区文艺最突出的特征是民族解放斗争、阶级斗争和生产劳动成为作品中压倒一切的题材,工农兵群众及其干部在作品中取得真正主人公的地位,作者从现实斗争生活中取得创作源泉,创作了富有现实战斗性主题的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最主要的艺术方法;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也多从传统文化和民间文艺取得借鉴,创作了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特色的作品。形式上,1942年以前,多为小型作品,如街头诗、传单诗、报告文学、速写、短篇小说、小型戏剧等。1942年以后,由于作家深入现实生活,对解放区斗争生活取得较丰厚的生活素材和较深的生活体验,因而大型作品如长篇小说、长篇叙事 诗、大型新歌剧等大量涌现,形成解放区文学颇为繁荣的局面。解放区文艺表现了解放区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人,创作了许多在艺术形式上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中起了积极作用。
|
简答解放区文艺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
解放区文艺的不足,一是封闭性。主要是传承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学的传统,缺乏向世界文学吸取营养的思想,在内容意识和艺术形式上,难以超越某些落后的农民意识的局限,如一些普及性的作品中的因果报应和追求故事的完整性等。这意味着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未能很好解决。二是由于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理解过于机械与片面,非文学性因素对文学发展带来一些束缚,有些作品存在公式化、概念化。其原因是由于解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原因,解放区文艺的主要对象是农民,作品的形式、语言、表现方法和手法、题材、风格、审美情趣,都要适应这一读者层的水平和欣赏习惯。
|
|
简评1942年以后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成就特点和新面貌。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解放区文艺在工农兵文艺方向指引下,作家深人工农兵火热的斗争生活,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有影响的作品,形成解放区文艺繁荣的局面。如小说方面有:赵树理的短篇《小二黑结婚》、中篇《李有才板话》等,孙犁的短篇《荷花淀》、 《嘱咐》等,丁玲的长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的长篇《暴风骤雨》,孔厥、袁静的长篇《新儿女英雄传》,康濯的短篇《我的两家房东》等;诗歌方面有长篇叙事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张志民的《王九诉苦》等;歌剧方面有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阮章竞的《赤叶河》、魏风等人的《刘胡兰》等。解放区文艺的特点是:①主题和题材的新开拓,表现和歌颂了解放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奴隶变为主人的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歌颂了解放区新社会、新生活、新人、新风貌。②创造了工农兵及其干部的新的人物形象,他们真正成为以历史主人面目出现的文学作品的主人公。③旧形式、民间形式的借鉴、改造和创新,如《新儿女英雄传》对章回体形式的发展,《白毛女》对秧歌剧的创新、发展等。④群众语言的运用。以上特点形成了解放区文艺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有所不同的新的面貌,也表现了一些作家风格的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