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胡适的独幕剧《终身大事》的思想。
胡适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部话剧剧本。剧本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新女性反对封建迷信与传统礼教习俗的斗争。田女士和陈先生相爱,父母以“祠规”和算命八字不合为由反对,田女士最后写一纸条“这是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给父母,坐陈先生的汽车离家走了。
|
简析周作人两类散文的特点。
周作人的前期散文分为注重议论、批评的杂感和偏于叙事抒情的小品两类。杂感思想性较强,与“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方向一致,有批判封建伦理观念与复古谬论的,有抗议反动军阀政府黑暗统治与屠杀政策的,有揭露、批驳日本帝国主义军事暴行与文化侵略的,有抨击为反动当局帮闲的“正人君子”的谬论的。这类杂感富于战斗气息,表现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精神。艺术上则在“湛然和蔼”的平淡叙述中包藏锋芒,常出诸反语。另一类美文小品以“平和冲淡”为风格特色,艺术成就更高。
|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
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酒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种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受过近代教育,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吕纬甫是社会改革有志之士。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浓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热衷于探讨改革中国的方法。他们是中国近代社会中最先觉醒的分子,开风气之先,与封建性旧社会对立,进行过英勇悲壮的斗争;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小说揭示了他们失败的两方面原因:①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压迫来自两方面:一是权势者实施的经济压迫,魏连殳、涓生、吕纬甫都受到解职、失业的打击,这是很厉害的压迫,因为人首先必须生活。二是社会传统思想,这常表现为社会舆论,社会一般群众的眼光、看法、议论。因此,觉醒者几乎是与整个社会矛盾,被视为“异类”,是社会中的“孤独者”。这是他们的悲剧的社会根源。②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和性格弱点。魏连殳、涓生、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魏连殳“亲手造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了”。涓生和子君以个性解放为思想武器争取爱的权利,斗争以建立爱的小家庭的目标,忽视了小家庭以外的广阔天地。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动摇妥协、消沉颓废、改变初衷,这既是小资产阶级的性格弱点,也和个性主义有关。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的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遗弃子君而造成悲剧。吕纬甫由从前的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由从前的反封建变为现在的讲授“子曰诗云”。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魏连殳、吕纬甫、涓生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其意义在于,一方面控诉了封建性旧社会对这些觉醒者、反抗者压迫的冷酷、沉重,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另一方面,作品侧重描写的是他们在反封建斗争中自身的各种表现,他们的优点和弱点,他们所走个人奋斗道路和所信奉个性解放思想的作用和局限,从而提出了近代民主革命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
|
简析叶绍钧“教育小说”的思想内容和特点。
叶绍钧的“教育小说”的思想内容有以下几点:①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内幕,把批判矛头指向旧社会统治者。如官僚克扣教员薪水以饱私囊使乡村穷教员生活无着;学款充作军饷,学校变成“学店”;反动当局对教员的迫害;军阀混战破坏正常’教育秩序,使得教员为逃难而疲于奔命等等。②对作为知识阶层 一部分的教员进行严峻的解剖与审视,揭示了他们灵魂中的种种弱点:自私、软弱、动摇、畏葸、空虚。如名篇《潘先生在难中》中的潘先生,是一个小镇上的小学校长,他自私庸俗、圆滑卑琐,以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职业地位为生活原则,甚至肉麻地歌颂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封建军阀。这是一种没有理想没有亮色的小市民的灰色生活灰色性格。对此,叶绍钧予以了深刻的暴露和讽刺。③“五卅”以后叶绍钧的教育小说出现了具有反抗性的教员,如《抗争》中的郭先生,为了教员们的切身利益,不顾自身安危,鼓动同仁们起来罢课斗争。④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一部教育小说的力作,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描写了倪焕之的“教育救国”事业及其失败,从潜心于教育改良走向社会革命。叶绍钧的教育小说,具有冷静观察与客观描写,同情与讽刺兼备,结构多变,精于布局等艺术特点。
|
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
小说集《彷徨》中的祥林嫂、爱姑是农村劳动妇女形象,子君是青年知识女性形象。
这些妇女形象深刻展示了在封建势力、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妇女的悲惨命运。祥林嫂的悲剧是惊心动魄的,她勤劳善良,但一生坎坷,最后在“祝福”之夜倒毙街头。是封建礼教,制造了祥林嫂的悲剧。封建礼教使妇女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地位。因此,她被嫁给了小她十岁的祥林;她被婆婆卖到深山坳里嫁给贺老六;贺老六和阿毛死后,她被大伯收去房子赶出贺家;封建卫道士鲁四老爷却又认为她不干不净,祭祀时不让她沾手;柳妈说她死后也要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封建礼教使她在物质上无存身之地,在精神上受尽歧视、压迫,感到极大的痛苦、恐怖。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压迫,从夫权、族权到神权,从阳间世界到阴间世界,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大伯、柳妈及鲁镇的群众,联成一个周密系统的封建大网络。祥林嫂形象以血泪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启示人们,妇女问题,首要和根本是一个反封建的问题,由于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周密系统,因此,反封建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特点。《离婚》中的爱姑形象意义也如此。爱姑只是因为丈夫另有所欢,她就要被休回娘家。她进行了强烈的反抗;但是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爱姑不得不屈服于七大人之流而被迫离婚。《伤逝》中的子君,则是由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而受到封建势力压迫,涓生失业后家庭生活极其艰辛,子君不得已回到旧家后在浓重的封建氛围中受尽歧视和精神 压迫悒郁而死。祥林嫂、子君、爱姑的悲剧都是封建性旧社会造成的,是封建礼教造成的;因此,妇女解放,必须彻底反封建,这是祥林嫂等妇女形象的意义所在。
祥林嫂等妇女形象还启示人们:妇女解放,必须妇女自身摆脱封建思想礼教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这是祥林嫂等妇女形象的第二点意义。祥林嫂曾为自己的命运而挣扎奋斗,她的反抗是强烈的、坚韧的:逃到鲁镇帮佣;头上撞了一个大洞;积钱捐门槛赎罪等等;但是这些努力都还受到封建思想的严重束缚。爱姑也具有极强的反抗性格,但是她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对七大人之流抱有幻想。因此,她们的反抗都是失败的、无效的,并不能改变她们的悲剧命运。
个性解放不能解决妇女解放问题。这是子君形象所体现的意义。子君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表明她是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具有独立意识和个性解放思想的新女性。她勇敢斗争和涓生建立了小家庭。但是,社会制度没有变革,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权,个性解放是很难实现的。个性解放无法和强大的旧社会势力抗衡,个性解放使子君把狭窄的家庭小天地生活当做整个世界,个性解放使涓生在社会压迫下只想保全、救出自己而把子君看作累赘,这是子君悲剧的主观思想原因。从而客观表明了离开社会变革,妇女追求个人幸福是很难实现的。
|
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的思想是:“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暴露得异常深刻。①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②揭露了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广。人人都信奉“吃人”的道理,但都有意无意地“吃”过人。“吃人”者不仅有封建家族制度象征的大哥;也有妇女和下层人民,他们是受礼教残害最深重的;也有青年和小孩,他们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从几千年前一直“吃”到现在。这里表达了作者清醒的认识和对民族极度忧愤的感情。③通过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发出 “从来如此,便对么?’’的反传统的喊叫;表现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向往,“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警告死抱住吃人的封建旧传统不肯改变的老大的中华民族,“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醒悟到自己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民族的一员,未必无意中不曾“吃’’人;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狂人是那个吃人社会中的“亮色”,就其象征意义而言,他是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但是他是孤独的,他被人们认为是“疯子”。上述分析都可看出《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现状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色。
《狂人日记》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①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就现实主义而言,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症’’者的故事,人物和环境都具有真实性;但作者同时运用了象征、暗示等手法,赋予人物和环境以象征意义,使作品思想丰富深邃而含蓄蕴藉。②运用日记体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而且是变态心理的描写;语言是简练峭拔的白话。
《狂人日记》虽只是一短篇小说,但意义重大。它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而且由于它思想艺术上的鲜明突出的现代特质,使它成为迥异于以前作品的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在思想上,《狂人日记》以彻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渗透于全篇的现代意识,显示其现代意义。艺术形式上,西方现代主义方法象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变态心理的细致描写,日记体的格式,成熟的白话,新奇独特的狂人形象,都是前无古人,具有现代意味的。当时有评论家认为《狂人日记》使中国文学由中世纪进入现代,这种富有历史感的评价概括了《狂人日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
简析许地山早期短篇小说的特点。
许地山早期短篇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①浪漫主义倾向和现实的内涵,即外表是浪漫的,而骨子里却是写实的。异域色彩、宗教氛围、爱情线索使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但是他借异域写故土,宗教氛围和爱情线索中常暴露现实社会的冷酷无情,如《命命鸟》中一对青年男女因爱情受父母反对而双双投湖 自尽,《商人妇》中的女主人公饱受人世间的无情折磨。②思想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思想复杂性表现在他作品中的爱国民主意识、人道主义思想和宗教宿命倾向的矛盾,如《命命鸟》中男女主人公携手投湖自尽,既有力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的残害,表现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意识,但也流露出消极出世,重返“极乐国土”的宗教情绪。思想的二重性也使他作品中人物性格呈现复杂性。《缀网劳蛛》中的尚洁,《商人妇》中的惜官,都曾被丈夫遗弃,历遭劫难,流浪异乡,在逆境中,她们既有沉稳坚毅积极乐观的一面,也有宿命倾向的消极面。她们常以宗教教义自慰慰人,历尽磨难而泰然自处,不抱怨不抗争,以宗教的容忍心、苦乐观处事待人,相信和服从于命运的安排,但又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
|
分析评价《阿Q正传》及其意义。
《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小说所描写的未庄,是旧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人际关系、文化习俗,都表现出封建性特征。阿Q是这二典型中的典型性格。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使阿Q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悲惨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斗争。此外,阿Q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深恶造反、“男女之大防”、排斥异端。他也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和沾上游手之徒的狡猾等,是一个性格丰富、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性格特征的揭示,是小说的重要成就。由于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这一典型对每一个中国人都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具有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意义。这是阿Q的典型意义之一,也是《阿Q正传》的意义之一。 《阿Q正传》的成就、意义之二,也即阿Q典型意义之二是,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阿Q是个贫苦农民,无房无地,靠打短工为生,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觉悟。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阿Q有革命的要求,这是他的活不下去了的社会地位和境遇决定的;但是他的革命观中有狭隘报复、取赵太爷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胜利法,最后糊里糊涂被当作抢劫犯枪毙。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在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小说描写辛亥革命对封建势力毫无触动,封建势力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篡夺了革命果实,农民阿Q要革命而无处投奔,最后走上“大团圆”之路。这是阿Q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阿Q正传》在艺术上也十分成功。最主要的成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中的人物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都有深广的典型意义和生动丰富的性格。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使人物栩栩如生。例如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就形象地表现了他妄自尊大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进讽刺,’对赵太爷、假洋鬼子和阿Q都有所讽刺,但对前者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是在笑的幌子下剥露其内在的丑恶;对阿Q的弱点的讽刺比较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
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呐喊》、 《彷徨》的艺术特色,主要有四点:①人物塑造。这是鲁迅小说最杰出的艺术成就。阿Q、闰土、孔乙己、魏连殳、吕纬甫、狂人、祥林嫂、子君等,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廓中著名的艺术典型,阿Q并具有世界影响。这些艺术典型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又生动活泼,非常个性化,内心世界挖掘很深。鲁迅多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和白描手法及“画眼睛”、“勾灵魂”的方法塑造人物。②艺术上多姿多彩。从创作方法而言,是以客观写实的现实主义为主,在冷静的叙事中隐寓着浓烈的感情,善于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细节真实传神。鲁迅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小说现实主义的道路。 这是就主要艺术特色而言。而《9内喊》、《彷徨》的艺术色彩决非如此单一,它含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份;在客观写实中常有诗意和抒情,有以抒情为主要特色的小说;在悲剧的格局中常融进喜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也有喜剧性的讽刺作品;主要以人物的语言、行动刻画人物,但也常有精当的心理描写,和作为现代主义手法的幻觉、潜意识的深入开掘,并有以心理描写见长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民族特色,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的描写,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呐喊》、《彷徨》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广纳百川的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③结构形式新颖而丰富多样。茅盾在评《呐喊》时称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体式有咽记体、手记体、戏剧体、对话体、随笔体、速写、革新的章回体等;开头结尾变化多端,每篇都不一样;叙述人称和视角多样/或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等;而最重要的,是变中国小说重故事情节的纵剖面顺序结构为重人物刻画和主题表达的横断面结构,常截取生活的一个或几个场景、片断连缀而成,这是小说结构形式的重大革新。④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形成简练、生动、峭拔的语言特点。
|
评《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极重要地位,是中国现代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狂人日记》还是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这可从两方面说明:
第一,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这表现在:①它直面人生,如实描写,毫无讳饰,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对旧社会的丑恶、罪恶和病根,作了深人的揭露,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达到过去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高度,如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吃人”等。②作品中渗透着作者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期望人民群众觉醒起来争得做人的资格;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与社会改革道路的探求,表现出与人民大众及其解放事业密切相连的特点。③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 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开创的包含上述三个重要思想特点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第二,《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由于它在艺术上的成就和创新精神,给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学习榜样与丰富经验。这表现在:①艺术上的开放和创新精神。鲁迅对中外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广泛而大胆吸取,从而对中国传统小说作了重大革新。例如,开拓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主要是现实主义方法,但也有以浪漫主义方法为主的作品,如《不周山》 (初版《呐喊》);有象征主义气息很浓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又如,开拓了多种小说体式,如有叙事体小说,也有抒情体小说、讽刺小说等,并是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再如,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把传统小说结构形式服从于故事情节变革为服从于人物刻画和主题表现。表现手法也大大丰富了。②艺术上的成熟。鲁迅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他吸收而不模仿,融会贯通,虽是开山之作而艺术成熟。因而既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基础,也在艺术上 对现代文学发展发生重要影响。
|
|
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
鲁迅杂文以“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为主要思想内容,由此构成鲁迅杂文的两个思想特色:批判性(战斗性)和深刻性。①批判性(战斗性)。对封建旧文明旧道德的批判,是鲁迅杂文的一个主要内容,如批判封建父权主义、夫权主义、妇女节烈观,封建等级观念等等。后期杂文增加了批判资本主义文明,批判半殖民地都市畸形文明等方面内容。暴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也是鲁迅杂文的重要内容,对卑怯、惰性、保守、巧滑等国民性作了深刻的剖析。社会批评的内容更为广泛,社会的一切黑暗丑恶,统治者的凶残,帮闲文人的无耻,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和罪行,鲁迅杂文都予以猛烈抨击。中国封建统治几千年,近代又受到帝国主义的各种侵略,破旧才能立新,批判封建旧文明和半殖民地文明,使人们的思想从中解放出来,才能出现新人新思想新道德,民族才能得到新生。这种批判,具有战斗的现实意义。②深刻性的思想特色。由于鲁迅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有深刻了解,对社会各个方面有深刻研究,因此,他的杂文无论是对封建主义的批判,或是对国民性的剖析,以及对各种问题的论 述;都极其深刻,富有辩证哲理。例如,他在《灯下漫笔》中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面不得的时代”的循环,这是从人民的社会地位和心理对中国历史所做出的本质性论断;他揭露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封建旧文明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被“吃”的是弱者、妇女和儿童,这是对封建旧文明旧道德的本质性的揭露批判,都是何等深刻。在《看镜有感》和《拿来主义》中,他批判封建闭关主义,论述国家民族应对世界采取开放态度,以及开放的意义和方法等,见解何等精辟,即使是七十年后的改革开放的今天读来,也具有巨大的启示、指导意义。有些人否定鲁迅杂文,认为鲁迅 杂文思想偏激过火、专事攻击别人等等。这些人不管出于何种居心,其中很多是没有认真读鲁迅杂文、了解鲁迅杂文写作的背景的。如有人说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提出的“痛打落水狗”的原则是偏激的,不正确,等等。其实,文中很明白地指出这是对敌斗争的原则,是阶级斗争中血的教训的总结。“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无论它在岸上或在水中”。“咬人之狗”是指残害人民的反动分子,当然应该打,何来偏激;但鲁迅决不主张乱打一气,必须看清对方:“为人也则帮之,为狗也则不管之,为坏狗也则打之”,不同对象不同对待,何等辩证。又如有人说鲁迅称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太刻毒了。鲁迅此文是针对梁实秋称左翼作家是“拿X X党的卢布”的文章而发的。在蒋介石对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大屠杀的年代,梁实秋的文章才真正是“险毒”。鲁迅杂文并非没有一点偏激之处,但总体来说,深刻辩证,发前人所未发,常见真理之闪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