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章介绍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散文。本时期散文比起前一个时期,艺术探求更加多样,尤其是杂文小品文有长足的发展。可以着重了解几种最活跃的文体或创作潮流,还应关注不同的散文观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其中林语堂和何其芳可作为鉴赏分析的重点。对其他比较重要的散文创作现象与作家,也应有知识性了解。这一章我们主要从流派和文体方面入手,第一节叙述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第二节介绍"论语派"的小品散文;第三节介绍抒情散文、随笔、游记、报告文学。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以流派和文体为考察单元,侧重于对代表性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的掌握与评介上,要从文学史的角度看问题,分析他们的散文创作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了哪些新的特征,有哪些继承和发展。散文是个性化极强的文体形式,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将理性的分析与自己阅读的体验结合起来,以加深对散文这种文体形式的认识。
[知识点]
《论语》与《人间世》、《宇宙风》三期刊、30年代小品热、《太白》与《芒种》杂志、30年代"鲁迅风"杂文及其主要作家、《汉园集》、开明书店、夏衍《包身工》、邹韬奋的《萍踪寄语》。
第二个十年的散文创作在第一个十年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和二十年代相比,具有着自己独特的呈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化的分野。这是30年代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1927年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之后,受政治形势的影响,30年代的散文创作派系,通常都以政治倾向来划分,即属于左翼作家的散文;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散文;以及政治态度比较超越的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散文等。
文体意识比以前大大增强。这是30年代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不同创作风格的追求在更大程度上还体现为对散文的社会功能和文体要求的不同理解,30年代的散文并没有因为政治化和诸多论争而走向危机,相反,却因为多方面的艺术探求而获得了生机,杂文、小品文和抒情性散文都各自有长足的发展。
以上两个方面就是30年代散文创作的整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