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二个十年散文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十八章 鲁迅(下)
   第一节 鲁迅后期的思想与活动
   第二节 鲁迅的杂文
   第三节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第十九章 30年代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
    第二节"论语派"及其小品文
    第三节 抒情散文的创新和随笔、游记、报告文学

 
   第二节 鲁迅的杂文
 

    在鲁迅一生的文学生涯中,杂文所占的比例最重,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925年,他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出版之后,鲁迅的主要精力就倾注在了杂文方面,鲁迅的杂文都是编年出版的,或者数年一本,或者一年数本,总计有17种之多。特别在他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岁月中,更是倾注了大部分的生命和心血在了杂文创作中,在杂文中,鲁迅找到了更加无羁地发挥才华的理想形式。
    杂文这种文体虽然是"古已有之"的,但是中国现代杂文却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是鲁迅独创的新文体,也是鲁迅对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一个重大贡献,它指向了小说难以触及的问题,发挥着小说难以起到的作用,所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名字是与杂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引起最大争议的,也是鲁迅的杂文,从鲁迅生前,直到现在,对杂文,特别是鲁迅杂文的否定和嘲讽,就从未停止过,人们曾经无数次地宣布,鲁迅的杂文时代已经过去,连鲁迅自己也曾经一再表示希望他的攻击时弊的杂文能够"和时弊同时灭亡",但是直至现在,鲁迅的杂文仍然在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发生作用,给读者以仿佛针对现实而写的感觉,常读而常新,这不能不令人沉思。

    

一、 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关于鲁迅杂文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

    1、 鲁迅的杂文,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不仅是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历史、乃至经济、军事等的百科全书,而且以其对中国现代国民的文化心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以及民性、民情等的真实、生动、深刻的描绘,成为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 ,可以说,要了解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人,鲁迅的杂文不可不读。
    2、 杂文是一种无体之文,虽然给它的学习推广造成困难,但也同时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正是杂文这种"无体的自由体式"使鲁迅天马行空的思想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是鲁迅最终找到的最足以发挥他的创造天才的,也可以说,是最适合于他的文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在其先锋性和个人性的基础上,同时具有了某种不可重复性。

    

二、鲁迅杂文的分期

    鲁迅的杂文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留学是用文言写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长篇论文,这是鲁迅开始形成自己文章路数的关键时期,他后来所关心的问题和运用的手法已经多有展露。
    1918年,和《狂人日记》同时,鲁迅在《新青年》"随感录"栏用现代白话文正式开始了杂文创作,随着其思想的发展变化,其杂文创作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一)、前期(1918-1925)。
    从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开始,到1925年"女师大风潮"发生之前属于鲁迅杂文创作的前期,这一时期的杂文大都收入

《热风》、《坟》两个杂文集中。
    

特点是:还带有着"五四初期"热忱健朗的特点,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影响,偏重于探究文化思想问题和社会现象的本质问题,是对民主和科学、个性自由解放的大声疾呼,没有很具体的人与事件的针对性,却能够就一些分散的题材解剖或者针砭带有高度普遍性的思想观念。代表作如《我之节烈观》、《娜拉走后怎样》、《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我之节烈观》论述的是中国贞节观念的荒谬,《娜垃走后怎样》论述的是当时议论纷纷的妇女解放问题。
    这一时期的杂文虽然并不是很成熟,但是在艺术上却已经显示出了鲁迅杂文的基本特色,以幽默、形象、反讽的语言达到批判和鞭挞旧文化观念和落后思想行为的目的。

    

(二)、发展期(1925-1927)
    从1925年女师大风潮发生到1927年国民党在一系列血腥大屠杀之中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之前所创作的杂文可以归入这一时期,作品多数收在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两个杂文集中。这一时期,鲁迅开始在原有的姿态之上,建立起"为现在抗争"的姿态,这一时期,他出北京,经厦门,转广州,最后定居上海,生活动荡,思想也极复杂。先是因为"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和"现代评论派"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之流决裂,又在号称"革命的策源地"的广州看到国民党疯狂屠杀共产党和进步青年,在中国社会现实斗争激化的过程中,他变为了一个真正"睁了眼看"时事的正直而勇猛的精神斗士。
    

特点是:多围绕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女师大风潮"、"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写成,目标对象比较集中,锋芒直指身边切近的现实,但也追求批判的深度和广度,笔下开始出现具有高度典型意义和象征意义的类型形象,如"叭儿狗形象"等,形式多样化,笔法具有参差变化。
    与陈西滢、章士钊、梁实秋等人论战的内容在这一时期的杂文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最著名、最成熟的杂文是《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同期著名的文章还有《记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无花的蔷薇之二》等。

    "三.一八"是鲁迅创作生涯的另一个开头,现实的酷烈使他采取了"直面"与"正视"的"真的勇士"的姿态,这些立场坚定的杂文准确地反映了他的思想进展,鲁迅的思想个性和艺术个性在这些杂文中也得到了更明确的表现。


    (三)、成熟期(1930-1934)

    这一时期的杂文集主要有

《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和《花边文学》,每年数量不多,却包含了剧烈而丰富的思想挣扎。到上海之后,鲁迅本以为可以与"太阳社"、"创造社"诸人联合起来造成统一战线,却遭到了这些人以"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意识"为名对他的围攻。因此,他越来越感到孤立,但也越来越倔强。这时,他开始积极反思新文化运动自身的问题,告别了北方分崩离析的新文化运动阵营,赢得了进一步的觉醒。
    结束了1928年和革命文学阵营阵营之间发生的冲突后,鲁迅开始大量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以"左翼文学"领袖的身份和各种故作超然闲适的颓废派,如"京派" 、"论语派"、"第三种人"、以及依附国民党政府的"民族主义文学"作着毫不妥协的斗争,继续批评国民劣根性,批评包括"左翼"在内的各种堕落、伪诈、巧滑和激进幼稚病,并开始把杂文作为了自己主要的创作形式。
    

特点是:选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视点更加集中,几乎参与了同当时社会各种人物的思想交锋,从而也把社会思想的百态反映在了自己的杂文创作中。
    "革命文学论争"开始后,鲁迅更自觉地顺应风云急遽变化的斗争需要,世界观日益清晰,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杂文更加直接地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文艺斗争的历史状况:揭露国民党政治上的黑暗统治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几乎参与了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的所有思想战线上的论争,如:
    

1、革命文学的论争。代表作有《"醉眼"中的朦胧》、《文艺与革命》、《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等。
    

2、对新月派的斗争。代表作有《文学与出汗》、《"好政府主义"》、《"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言论自由的界限》等。
    

3、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揭露和批判。代表作如《"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沉滓的泛起》等。
    

4、对"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批判。代表作如《论第三种人》、《又论"第三种人"》等。
    

5、对论语派的批评,代表作如《小品文的危机》、《小品文的生机》、《从讽刺到幽默》、《从幽默到正经》等。论语派以周作人、林语堂等人为代表,提倡幽默、闲适,鲁迅对他们的这种退让态度委婉地提出了批评,但并没有把他们当作敌人来看待。
    此外还有对国民党政府秘密杀害"左联"五烈士的抗议、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对各种文坛小丑、投机文人的讽刺与揭露等等,以及大量综合解剖中国社会思想的论文。
    这一时期不仅是鲁迅杂文的高峰,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杂文创作的全盛期,许多作家在鲁迅的带动下纷纷写起杂文,甚至刻意模仿他的笔调,以致后来形成了"野草"派和"鲁迅风"派。

    

(四)、后期(1934-1936)
    所谓后期,远不是鲁迅杂文创作的完成期,由于疾病和死亡使鲁迅没能尽他的全部才华,创作出更成熟的杂文作品。这一时期的杂文主要收在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和"附集"中,并且出现了许多新气象。
    特点是:长文明显增多,不仅以古鉴今,也开始以今鉴古,把对现实问题的观察转换为对更大范围历史问题的思考,陈述更加从容,显出了更多乐观昂扬的调子,并继续探索了一些杂文的新样式。
    在这一阶段,还发生了"两个口号论争",在论争中,鲁迅对某些左翼领导人进行了批评。鲁迅同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是却不同意放弃左翼作家的独立思想追求和文学主张,由此二者产生了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只是思想原则的矛盾,而不是政治上的敌我矛盾。

    三、"杂文"的内涵(定义)
    鲁迅所谓的"杂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杂文泛指中国现代一切白话文的总和,但其内在精神必须体现作者的独立意志和自由思想。鲁迅的杂文主要是狭义的杂文,又称"杂感",是指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篇幅短小,手法灵活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文章,强调在"切迫的"、"不从容的"     时代,"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且介亭杂文.序言》),这是由鲁迅倡导和实践并且提供出来的迄今为止最为光辉的典范的一种文体,它的内在精神,就是贯穿在鲁迅整个文学活动中的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
    杂文这种散文文体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现代社会发展起来,就是出于两个原因:
    1、 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的需要,为杂文的发生发展准备了思想和精神条件。
    2、 现代报刊杂志的发展,为杂文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因为杂文短小精悍,便于刊载,而且以其现实性和具体性能够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思想内容
    鲁迅杂文涉及的问题非常宽广,涵盖了现代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核心就是揭露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奴役关系,大声疾呼人的自由和解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抨击时弊
    在现代中国,时弊就是渗透到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每个角落的封建专制,而抨击时弊的杂文,矛头的直接指向就是当权者的专政。鲁迅前期抨击北洋军阀政府腐败残暴,后期抨击国民党政府一党专政,从一系列血腥屠杀到查禁文学作品、捣毁书店等流氓手段,从"推行新生活"运动到对外国帝国主义的屈辱投降政策,这一类的杂文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意识形态各个方面,尤其集中批判了这种专制对广大群众的精神愚弄和奴役,从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入手,来挖掘无处不在的奴役关系的根源,往往寥寥数语,就能摸到被批判者思想的实质,并且如灵魂附体般地跟着被批判者跑到天涯海角,甚至跨越时间的阻隔,准确地罩在一切强暴者的头上。如《答有恒先生》、《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友邦惊诧"论》、《为了忘却的记念》等都是直接揭露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名篇。

    

(二)、农民、妇女、儿童的命运是鲁迅杂文经常的谈论的对象。
    这些人出自中国式的奴役关系的最底层,命运最悲惨,也是最无力述说的一群人。鲁迅对他们的处境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同样冷静地解剖了他们身上存在的弱点。如《阿金》通过对一个女佣阿金的描述,谴责了底层妇女的糊涂、跋扈和不自爱;《我谈"堕民"》批评了农民甘愿为奴的"奴在心"心理;《上海的儿童》揭露了中国儿童教育的问题;《都市的少女》揭露了都市的少女学习大人用自身的弱点来投机取巧、献媚,出卖自身人格的现象和行为……,这些文章都无情地解剖了由压迫者强行植入被压迫者灵魂上的这种愚昧和奴性是怎样深入被压迫者灵魂之中的,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权利机构和意识形态的毒害。

    

(三)、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无情解剖。
    五四新文化革命之后,传统读书人虽然慢慢地绝迹了,但是他们的某些精神特点却转移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上。鲁迅自己也是知识分子,深深地知道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对此进行了无情地剖析。但是他在无情地解剖别人的同时,更加无情地解剖了自己,指出了自己是处于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中的中间物。
    鲁迅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主要着眼于他们的源于传统的奴隶性,如:趋炎附势、恃强凌弱、善于瞒和骗。鲁迅严厉地把这些看作是灵魂的堕落,辛辣地概括为"帮凶"、"帮闲"、"帮忙"。鲁迅批评的大都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倡导者,而不是旧中国的老儿女。他批评的,不是别的,而是新派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和在他们的意识中被构造的现代中国的道德和文化形象;他所批评的,并不是现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价值理想,而是他们的实际表现。他善于把知识分子所宣称的种种的言论、学说、主义、名词、口号和主体相剥离,来看他们的实际达到了怎样的道德境界,但剥离的结果却往往令他很失望,因为大多数人只是满足于在字面上玩弄种种说法,实际做起来却完全不同。鲁迅把这称为"文字游戏",即知识分子的虚假意识形态,并且推而广之,把这看作是最难根除的国民劣根性,一种恶劣的"精神胜利法"。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是民族的自我意识,是民族的启蒙者,分析知识分子的心理就是鉴别民族的灵魂,目的是促其最后的觉醒。

    

(四)、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对这种关系的思考终其鲁迅的一生也未尝间断。鲁迅一直探索的是中国怎样才能看齐世界前进的大趋势,而又不为先进文化所主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著名的《拿来主义》就是这种思考宣言式的总结,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鲁迅不是静止地研究或者评价国民性,而是更专注于在世界整体文化格局中创造性地寻求改造国民性,改变中国现实文化状况的可能性,年轻时在日本留学时他就一直在思考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可以说,他是抱着为民族寻找出路的苦心来创作杂文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杂文的涉及面是相当广泛的。

    

五、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一)、具有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这是鲁迅杂文最显著的特色。
    鲁迅强调的是杂文的"批评"功能,翻开鲁迅的17本杂文集,我们看到的就是一部不停的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他的杂文显示了一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毫不讲究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中庸"、"恕道"传统,从而集中体现了鲁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异质性。 "鲁迅好骂人"是几乎被公认的,如骂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但鲁迅从来也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批评是因为不满,不满也就是希望能够有所改进,也正是这一点体现出了其进步性。鲁迅的批判锋芒对准的始终是人、人的心理与灵魂,他最为关注,并且全力揭示的,正是人们自身也未必能够觉察到的隐蔽的心理状态,比如关于中国戏迷喜欢看"男人扮女人",鲁迅认为这种似男非男、似女非女的艺术不仅表现了中庸之道之下的中国民族病态心理,而且反映了封建性压抑下的性变态。他说出了人们所不想说、不便说的,而且一针见血,所以就显得刻毒,毫不留情。


    (二)、切近现实人生。

    鲁迅善于从现实人生切近的问题出发展开思想论述,而从不作抽象悬空的说理。如从雷峰塔的倒掉说到了压制和反抗,从报刊的只言片语说到了风俗舆论的堕落和政客的用心,《论"他妈的"》,从充耳不闻的一句"国骂",说到了隐微曲折的国民心理;《说"面子"》,从丢脸之道,因人不同而联系到了中国人"爱面子"的虚幻性、荒谬性,以及利于""上等人"而不利于"下等人的阶级性。具体的智慧使得鲁迅得以推开种种障碍眼目的悬浮性观念、名词、学说、主义、口号等,而深深地扎根于生活大地,成为了现代中国的卓越而忠实的代言人。

    

(三)、形象的类型化。
    鲁迅杂文的美学价值和无可争辩的文学性,就在于他塑造了一系列的塑造了一系列"个"与"类"统一的中国"社会相"类型形象。鲁迅自己也曾经说过"我的坏处,是砭痼弊常取类型",在他的笔下,出现了许多众所周知的类型形象,如讽刺奴才们的叭狗儿形象(虽然是狗,又很象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讽刺智识阶级、帮闲文人的二丑形象(当受着豢养,分着余炙的时候,也得装着和这贵公子并非一伙的二丑),此外,还有"虽背叛革命,从反革命那一面看来门面太小"的革命小贩形象,"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界"的西崽形象等。这种类型形象,是艺术形象的一种形态,他不是作家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对社会进行认识、观察,然后用文学笔触加以概括,使之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种客观形象,通过这种美学手段,鲁迅对社会进行的无情批判,就显得十分的含蓄、沉着、有力。

    

(四)、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和思想的天马行空相适应,鲁迅杂文的语言也是自由无拘,非常富有创造力的。他的杂文之中,口语与文言,长句与短句,散文和骈文相互交错,声情并茂,同时还夹杂着大量的反规范语言,比如把含义相反的或者不相容的词组织在一起,象"豪语的折扣"、"跪着的造反"等等,虽然不合逻辑,但是却显得十分的深刻,能够取得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

    

(五)、体裁形式的多样化。
    就体裁形式来说,鲁迅的杂文几乎包括了从古至今所有可用于现代的文章样式,如思想札记、狙击文、政论、长篇驳论、日记、书信、跋文、小品、书评、讲言录、甚至碑铭等。杂文是文章形式的彻底解放,也是文学精神的深刻自觉,它是鲁迅对可用于现代中国的一切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也是他一生文学成就的综合显示。

    总而言之,鲁迅的杂文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现代中国人痛苦地忍受挣扎与热情地寻求创造相交织的心灵轨迹,称得上是经纬现代中国人思想生活的大典。
    和其他作家的杂文相比,鲁迅的杂文比较能够注重文章的"内涵",能够遵从个体心灵的召唤,在"懂得的人的头脑里留下一点痕迹"。在其杂文之中包含着不仅在"五四"时期少有,就是在五四之后都不常见的一种成熟的、中年人的、深沉的、激越的认识力和情感。这使他即使面对大众启蒙,也比别的作家更能守住自己的内心,不随波逐流,这也是鲁迅创作之中显露的真正的具有现代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