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蒋光赤的创作
:蒋光赤执著地描写革命斗争,以诗人的敏感反映革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初期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短篇集《鸭绿江上》带有浪漫色彩。大革命高潮中的《短裤党》,及时描写上海工人起义的重大革命题材,但革命者形象较单薄。大革命失败后的中篇《野祭》、《菊芬》、《最后的微笑》、《丽莎的哀怨》等,或写狂热复仇,或写白俄流亡贵族的没落,思想情绪均激愤而低沉消极。长篇《冲出云围的月亮》标志着他思想的转变。《咆哮了的土地》描写农村土地革命斗争,革命者李杰的人生道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的情感冲突写得较为细致。《咆哮了的土地》是蒋光赤最好的作品。 2、其他作家的创作
:与蒋光赤创作倾向接近的还有阳翰笙的《地泉》、洪灵菲的《流亡》以及刘一梦、钱杏邨、戴平万、楼适夷等作家的作品,形成了初期的"革命小说"流派。 3、"革命小说"的特点与不足
:浪漫主义的抒情气质和"革命的浪漫蒂克"并存;写"群像"与人物公式化、概念化交织。 二、左联五烈士的创作
1、 柔石的创作
:柔石早期有短篇集《疯人》、长篇《旧时代之死》和中篇《三姊妹》。代表作长篇小说《二月》塑造了一个徘徊于大时代革命潮流岸边的苦闷矛盾的知识青年的典型。小说对人道主义和个人奋斗的思考,体现着作者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诗意的抒情,技巧圆熟。优秀短篇《为奴隶的母亲》,控诉了罪恶的典妻制度,比许杰的《赌徒吉顺》有更深的感人力量。 2、胡也频的创作
:胡也频早期创作涉足诗歌、戏剧、小说等领域。长篇小说《到莫斯科去》和《光明在我们的前面》标志着他创作道路的发展变化。两部小说都通过爱情纠葛写知识女性的思想转变和走上革命道路。前者政治热情未能同艺术描写有机结合,共产党人形象单薄;后者渐趋具体切实,力求写出人物思想转变的过程。两部小说都见出作者注意人物心理描写和抒情气氛浓重的特点。 三、丁玲、张天翼的小说创作
1、丁玲的小说创作
:早年短篇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等,多写富于叛逆精神而又苦闷彷徨的知识女性。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恋爱纠葛中披露个性主义的知识女性反抗社会环境的心灵痛苦和矛盾冲突,创造出带点病态反抗色彩的时代女性的典型。小说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
长篇《韦护》和短篇《一九三○年春上海》等小说转向恋爱与革命的关系,注意人物性格描写,避免了公式化、脸谱化的通病。
短篇《水》写农民苦难,塑造人物群像,表现革命主题。《田家冲》通过农村生活写地主家庭出身的女革命者形象。努力克服"革命加恋爱"的公式主义倾向。
长篇《母亲》通过家庭日常生活,描写历史时代的变迁和辛亥年代的进步女性,细腻而亲切,现实主义艺术颇为成熟。
丁玲开拓意识极强,前期创作就有三次显著的突破。描写反抗和革命的主题,创造从莎菲、梦珂开始的倔强孤傲的女性形象系列,细腻越轨的心理描写,又一以贯之。 2、张天翼的小说创作
。 意义
:以写实讽刺小说为结束文坛流行的感伤主义和"革命加恋爱"的公式化作品作出贡献。早年写过滑稽、侦探小说,艺术上作过多种尝试。 作品及主题
:小说题材广泛,贯穿着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的讽刺主题。多写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和小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包氏父子》、《陆宝田》、《移行》、《欢迎会》,地主官僚的恶德恶行(《笑》、《三太爷和桂生》、《砥柱》、《中秋》、《清明时节》)。也写到城乡劳动者的不幸和逐渐觉醒(《同乡们》、《善女人》、《儿女们》、《二十一个》、《仇恨》)。 特点
:俯视讽刺对象,泼辣锋利、漫画式夸张、意旨浮露的讽刺艺术,见出与鲁迅、老舍、沙汀、钱钟书等作家的不同。淡化故事情节,依靠喜剧性细节和矛盾来结构小说,见出速写性、片断性强的特长。
四、 艾芜、吴组缃、叶紫等左翼作家的小说 1.艾芜的早期小说:
小说集及主题:短篇集《南行记》、《南国之夜》等,以受过新文化洗礼的知识者的眼光,审视南国边地、异域的底层生活和自然风物。主要写了两种人物及其特点:"我"的顽强的生存意志,坚韧不拔的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人生态度;被抛出正常生活轨道的野性男女的生存挣扎,从锈蚀的灵魂中淘洗出人性美的真金(《人生哲学的第一课》、《山峡中》、《松岭上》、《茅草地》、《芭蕉谷》)。也写到殖民统治者的肆虐和被压迫人民自发的抗争(《洋官与鸡》、《我诅咒你那么一笑》;《南国之夜》、《欧洲的风》)。
艺术特点:忧郁的浪漫抒情小说;创造了抒情、写景、叙事糅为一体的现代抒情小说的新范型。 2.吴组缃的小说创作:
小说集及内容:收入《西柳集》、《饭余集》中的《官官的补品》、《黄昏》、《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以及《某日》等短篇小说,用科学的社会理论,从经济和时代潮流变动的角度,剖析了皖南农村破产,反映了农民的崛起和抗争。对农村破产中乡镇失业店员的系列描写,是其独特之处。透视妇女悲剧命运(《菉竹山房》、《卍字金银花》),则化为诗意的抒情。抗战期间,有短篇《铁闷子》和长篇《鸭嘴崂》。前者化腐朽为神奇,写人恶不毁功,憎而知其善;后者为抗战期间的山乡民魂写真,发掘民族伟大力量的深厚源泉。
艺术特点:艺术精致。长于刻画人物,结构严谨,笔法活泼,叙述角度多变化。具有较高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3.叶紫的小说创作
。
小说集及其特点:叶紫的短篇《丰收》、《电网外》、《山村一夜》等小说,反映了大革命前后湖南农村激烈的阶级斗争,时代特色鲜明深刻,创造了云普、王伯伯、立秋、文汉生等农民形象。其后中篇《星》写大革命中农村妇女的生活命运与人生选择,注重心理分析,增强抒情色彩,作出新的探索。情志外溢,是其小说创作的特点,也是弱点。
其他左翼作家的创作:此外,魏金枝有《奶妈》、《白旗手》,蒋牧良有《赈米》、《夜工》、《懒捐》、《集成四公》,周文有《在白森镇》、《烟苗季》等小说,都各具特色。本时期创作有成就的"左联"小说家还有沙汀、丘东平、葛琴、草明、欧阳山、荒煤、奚如、彭柏山、孙席珍等,共同构成了"左联"小说主潮。
五.萧军、萧红和"东北作家群"。 1、定义
: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罗峰、白朗、李辉英等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仇恨敌伪,眷恋乡土,反映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惯称"东北作家群"。 2、萧军创作
:萧军的长篇《八月的乡村》,写一支抗日游击队的成长;受法捷耶夫《毁灭》的影响;短篇连缀的结构。长篇《第三代》写清末民初东北农民从农村到城市;从自发反抗到有组织的斗争,人物众多,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史诗性地反映了东北人民的生活和反抗斗争,是其成熟之作。 3、萧红创作
: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短篇代表作《小城三月》。长篇《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特点:以抒情笔调写自我主观感受,散文化的小说结构,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无完整的故事情节,然而韵味深长。 4、端木蕻良的短篇《鸶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长篇《科尔沁旗草原》等,均为优秀之作。探索用电影剪接法结构小说。风格粗犷有力。 5、舒群
有名篇《没有祖国的孩子》。
六、茅盾的小说创作 1.茅盾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2. 《蚀》与《虹》
:《蚀》是茅盾经验人生之后,在精神痛苦压抑中的创作。描写了一部分知识青年在大革命失败前后的生活经历与精神面貌,真实地展现了大革命时期的某些历史图景和社会心理情绪。
《虹》是茅盾精神复苏过程中的作品。通过梅行素这样一位具有"往前冲"性格特征的"时代女性",描写了被"五四"新文化思潮唤醒的知识青年从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的艰难历程。
艺术发展:《蚀》与《虹》表明,茅盾具有高度的社会敏感,善于选择具有时代性的题材和主题,在时代的矛盾漩涡中刻画人物,创造出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等"时代女性"形象系列。《蚀》的三个中篇由单线直进,到双线并行,到多线纠结的结构方式,《虹》由情节中段倒叙加"单元"组合的结构方式,说明茅盾从创作初始就是一位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
3.长篇小说《子夜》:
内容: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斗争为主线,辅以吴荪甫与城乡工农运动及中小资本家的冲突,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社会的全貌。这是茅盾运用科学的社会理论,着重从社会经济分析入手,并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家庭生活的分析相结合,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作出的艺术的"定性"分析。茅盾是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艺术家。 人物形象
:吴荪甫是个复杂、充满矛盾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他的悲剧来自社会各种经济、政治和阶级力量相互抗衡而产生的合力。茅盾先后创造了吴荪甫、何耀先、严仲平、林永清、王伯申等民族资本家的形象系列,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道路及其总体特点。这是茅盾继"时代女性"之后,对现代小说人物创造的又一突出贡献。屠维岳、赵伯韬、冯云卿、李玉亭、范博文、林佩瑶等人物形象分析。个别人物有某种理念化的倾向。 结构特点
:《子夜》是现代小说史上第一部具有宏大而复杂的现代结构的长篇小说。它多条线索并行发展,多重矛盾交错展示,节奏快速多变,情节进展采用相对集中的"单元"或"板块"方式,形成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它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基本,同时也吸收了心理分析和象征隐喻的艺术手法。茅盾的现实主义方法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4.《林家铺子》、《春蚕》等短篇小说。
短篇概述:茅盾在30年代还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其中,描写乡镇和农村生活的《林家铺子》、《春蚕》是茅盾短篇小说的代表,它们是《子夜》大规模分析中国社会的扩展。《林家铺子》对精明能干而又自私懦弱的林老板形象的成功刻画。《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简析。
艺术成就:《林家铺子》等小说截取社会生活的横断面,运用典型的情节和细节推进故事的发展和刻画人物形象,改变了茅盾早期短篇小说多是中篇压缩体的不足,表明茅盾的短篇小说艺术趋向成熟。 5.《腐蚀》与《霜叶红似二月花》。
思想内容:《腐蚀》把政治小说与心理小说熔为一炉,是茅盾长篇的又一代表作。它主要是从抗战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方面反映社会时代。以"皖南事变"前后或明或暗的政治动向为背景,刻画女特务赵惠明的典型形象,集中抨击了法西斯特务统治制度的罪恶。小说通过主人公赵惠明的自讼、自嘲、自辩的一束日记,写了她的受骗、犯罪而又不甘于堕落,并走上自新之路的过程,既是她的灵魂痛苦史,也是她追求新生的忏悔书。她走上自新之路,是其性格逻辑发展的必然。
艺术特点:《腐蚀》结构紧凑,布局严密,充分显示出茅盾对长篇小说不同体式的纯熟运用。《腐蚀》荟萃了茅盾运用心理分析方法的各种技巧和手段,集中地反映了作家在明显的理性导向下,运用这种方法描写社会现实的杰出才能。
思想内容:《霜叶红似二月花》是作者计划描写"五四"到大革命时期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的第一部。小说描写"五四"前夕惠利轮船公司经理王伯申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同封建地主阶级守旧派赵守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具有改良主义色彩的地主青年知识分子钱良材周旋于二者之间的故事。结局是王、赵相互妥协,改良主张碰壁,农民受害。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阶级关系中,揭示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过程,反映了"五四"前夕的时代特点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作家关注文化意蕴的深层开掘,在家庭生活细故、伦理道德、风俗人情的氛围中,委婉纡徐地写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动。
人物形象:小说人物形象中,精明强于、会做人、善理家的张婉卿,清末维新人物朱行键,以及钱良材、王伯申等,都写得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但小说没有完成,所以未能显示这些人物性格的充分发展。
艺术特点:《霜叶红似二月花》突出地表现了茅盾为长篇小说艺术民族化而作出的可贵探索。小说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日常生活、给人物以故事等手法刻画人物性格,以家庭的故事作为安排情节"单元"的基础和埋设伏线的结构布局等等,都见出作家对中国古典小说优秀传统的继承与融化。 七、老舍的小说
1.老舍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2.从《老张的哲学》到《离婚》
。
最初的三部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写于英国。它们都或隐或显地在中西文化对照比较的背景下,揭发中国社会的弊端,分析国民性格的弱点,探寻理想的国民人格。这些小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戏谑过度、幽默失控的缺点;但同时也显露出老舍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一些重要特征:善于以幽默的笔调和喜剧性的手法反映市民社会平凡日常的生活,运用纯熟的北京话,侧重从文化风俗和世态人情方面反映社会现实。
《猫城记》的主旨是在探索古老民族性格、命运的救治方案。作家舍幽默而趋冷嘲,放弃自己熟悉市民生活和风俗文化的特长,驾驭他所隔膜的政治和革命运动的题材。其中充满忧愤的民族情感,也不乏对文化弊病的深刻揭发;但全书的情调悲观,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糊涂。
《离婚》在取材上返归老舍驾轻就熟的市民生活和世态人情,透过北平财政所一群公务员的灰色无聊的生活图景,批判了市民性格中的自私庸俗、因循苟且的人生哲学,依旧是国民性批判的主题。它在艺术上返归幽默,控制有度,布局匀称,主要人物如张大哥、老李等,都写得鲜活如生,显示出老舍在题材、风格方面开始确立了"自我"。其后的长篇《牛天赐传》等见出同一风格。 3.《月牙儿》、《断魂枪》等短篇小说
。
老舍的短篇小说构成他所创造的"市民世界"的重要部分。它们或描绘城市底层贫民生活的悲惨(如《柳家大院》),或鞭挞恶势力的为非作歹(如《柳屯的》、《上任》),更多的则是对文化蜕变时代的古老文化风俗和伦理道德的反思(如《老字号》、《黑白李》、《牺牲》、《新时代的旧悲剧》等),蕴涵着作家探求民族文化前途的复杂情感。其中,《月牙儿》、《断魂枪》和《微神》等堪称代表作。
《月牙儿》是老舍立意用散文诗写小说的优秀之作。作者运用回环复沓的韵律,象征性的抒情对象,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控诉力量。
《断魂枪》以传奇的笔致写现实人物故事。作家在"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的时移世变中,思考着、探寻着古老文化的命运,流露出对传统文化兴衰的眷恋之情和悲凉之感。结构精心,手法老到,场面生动,氛围强烈,通过行动和语言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见出老舍短篇的艺术成就。 4.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思想内容:老舍长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反映城市贫民生活的最杰出的作品。通过祥子追求"拉上自己的车"而三起三落的悲剧故事,描绘了北京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人物形象:祥子由破产农民进入城市底层。他善良纯朴、勤苦耐劳,不懈地追求一份独立自主的生活。但是乱兵的抢掠,侦探的敲诈,虎妞的纠缠与难产而死,使他一再受挫。当他追求的小福子吊死之后,他彻底绝望、堕落。黑暗的社会制度毁灭了一个善良美好的心灵,祥子由人变成走兽。
虎妞性格复杂。她大胆泼辣,有些心理变态;有剥削者的某些特征,又有追求自身幸福的合理愿望;蔑视宗法道德,又屈从礼俗人情。这是一个挣扎、周旋于不同层次文化之间的具有多向意义的悲剧性人物。 风格演变及艺术特征
:《骆驼祥子》反映了老舍30年代中期小说内容和风格的某些变化。城市贫民生活和风俗人情更多地进人他的创作视野,后来的中篇《我这一辈子》等小说沿续了这一道路。他由"半笑半恨"渐趋于激愤,幽默带上了严峻的色彩,成为"含泪的笑"。《骆驼祥子》运用地道的北京大白话,同时又创造性地融化欧化句法,形成一种自然朴实、俗而能雅的小说语言,较为典型地代表了老舍的俗白的文体风格。
5.《四世同堂》
文化反思巨著:从一个特定的视角,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历史,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和汉奸走狗的卑污德行,更写出了北平市民不可征服的坚强意志。老舍在这部长篇中,把民族文化和国民性格无所规避地放到日伪统治的刺刀尖下捶打检验,使民族文化精神中的病态和美德都得到较为充分的揭示。长篇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老舍这位文化伦理型的小说家反思民族文化传统的新发展。
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长篇中的人物并非只是文化载体或某种抽象的德行品性的符号。因循苟且者如祁老人、祁天佑,苦闷徘徊者如祁瑞宣,英勇反抗复仇者如祁瑞全、钱墨吟,坚强不屈者如李四爷、小崔等城市贫民,奴颜卑膝、为虎作怅者如冠晓荷、大赤包、祁瑞丰等,其中多数人物都有其特定的生活境遇和性格发展的逻辑。祁老人作为北京市民文化性格的化身,从因循苟安,回避一切纷争,处处讲究北京市民特有的"礼节",到勇敢捍卫民族的尊严,这一性格的发展,在作家创作的老马、牛老者、张大哥等"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而那个性格矛盾、复杂,摇摆挣扎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公民意识与侍亲尽孝之间的祁家长子瑞宣,则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内容。
艺术特征:《四世同堂》以祁家三兄弟的人生道路为支干,以冠、钱两家的主要人物及其命运为枝条,带动小羊圈胡同十几个家庭和众多人物,多条线索交错并进,骨架宏大,结构匀称。这种通过家庭生活反映时代历史的艺术构思,也反映了40年代长篇小说民族化探索的某种趋向.
八、巴金的小说创作 1.巴金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 2.《灭亡》和《爱情三部曲》
。
巴金前期小说主要写两类题材,即通过恋爱婚姻的纠葛描写知识青年的社会革和家庭革命。《灭亡》等小说属于前者。
《灭亡》是未完成的"革命三部曲"的首篇。小说描写了病态革命家杜大心从事暗杀活动的悲剧故事。其续篇《新生》,以日记的形式,叙述了李冷摆脱个人虚无主义,投身工人运动,并坦然迎接死亡。
《爱情的三部曲》包括《雾》、《雨》、《电》三个连续性的中篇。小说通过爱情纠葛,分别写了三种性格:优柔寡断的周如水,热情而浮躁的吴仁民,近乎健全的革命者李佩珠。
这些中篇所写的革命,是一种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巴金式的无政府主义革命。这些革命者的形象大多具有无政府主义者和俄国民粹党人的某些精神特征,带有作者主观的浪漫的理想色彩。他们所从事的革命活动,既与无产阶级革命有质的区别,又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相一致。这些小说在反映中国革命的复杂性方面,具有独特意义。
这些小说同早期"普罗小说"一样,都写了革命加恋爱的题材,反映了30年代初期文学的某些共同特征,但巴金善于把握特定时代知识青年的情绪,以昂扬的反抗激情和热烈晓畅的文字,表现知识青年热切关注并为之激动的理想与现实、恋爱与革命、生与死、爱与憎等诸种社会人生问题。他的小说成为青春的颂歌。 3.《激流三部曲》
: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是巴金的代表作。
《激流三部曲》主要从"五四"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族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描写青年反抗家庭的革命,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小说多侧面地暴露了宗法家庭统治者的顽固和专制,以及"长子继承制"的内在矛盾,揭示了封建家庭父辈人物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沦丧;歌颂了受新文化思想激荡的子辈人物的叛逆行动,表现了青年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激流三部曲》在现代长篇大家庭衰败史小说中占有显著位置。
小说写了高老太爷、克明、克安、克定、周伯涛、觉新、觉民、琴、梅、瑞珏、鸣凤、淑英、淑华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觉慧是封建宗法伦理文化的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是"五四"文化思潮培育的大家庭逆子的新典型。觉新是三部曲中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他是宗法制大家庭溃败过程中的"长子"典型,性格复杂,徘徊挣扎于多重人事矛盾和精神冲突的漩涡之中,负载着极为深刻的时代的和历史的文化内涵。高老太爷是大家庭衰败过程中的封建专制家长。他的威权受到来自"败家子"和"叛逆者"两方面的挑战。他在内心矛盾痛苦中死去,象征着一种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这些都与现代文学中的同类人物(如曾皓、蒋捷三等)见出不同。
《激流三部曲》把现代小说自郭沫若《漂流三部曲》开始的"三部曲"形式推向成熟,为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家》以抒情笔调,运用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等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地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扩展了现代小说人物创造的"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的审美思想。《春》和《秋》中,家庭日常平凡琐细的生活描写,逐渐取代了单纯直露的情绪抒发,预示着巴金艺术风格的转变。
4.《憩园》与《寒夜》。
《憩园》借一座公馆把享用祖宗遗产的两个家庭的离合悲欢联结到一起,在展现公馆新主人姚国栋的家庭生活故事时,叙述了公馆旧主人--败家子杨梦痴人生堕落的历程。题材内容是《激流三部曲》的补充与扩展。作者控诉传产不传德的封建制度,揭示宗法家庭福荫后世的财产,不过是给不肖子孙提供枷锁和死亡。
小说的艺术设计颇类戏剧的"回溯"式结构,现在的故事与过去的故事交织并行。用"草蛇灰线法"写杨梦痴,悬念屡设,层层剥笋。抒情纡徐曲折,细腻蕴藉,艺术上相当圆熟。
《寒夜》是巴金长篇小说的又一高峰。小说通过性格悲剧和家庭悲剧写社会时代的悲剧,控诉黑暗社会制度毁灭人的罪恶,替小人物,特别是那些平凡的知识面分子喊出痛苦的确呼声。
汪文宣忠厚老实、安分守己、谨慎勤苦。上司的刻薄,家庭的不睦,他都一概忍辱负重。结果上司解聘他,妻子背弃他,他自己马在抗战胜利的日子走完悲剧的人生道路。曾树生的性格较为复杂。她爱虚荣,追求活得自由痛快,经不住生活的磨难;他她爱丈夫,不乏善良温柔。她背夫弃子,只求救出自己是另一形态的软弱无能。汪母自私迷信,顽固地保守着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疼爱儿子,却苛待媳妇。她与曾树生的冲突,是两途中不同文化教养的伦理观、人生价值观的冲突。他们三人都是"好人",但黑暗的社会制度和战时苦难的生活,毁灭了他们曾有的理想和抱负,扭曲了他们的性格,导致他们相互伤害。在性格悲剧、家庭悲剧的背后,实际是一出社会悲剧。
《寒夜》寓悲愤之情于人、事、景,注重客观的心理写实,细节描写真实细致,首尾照应,结构自然完整,结局含蓄不尽,意境阴冷悲凉。
从浪漫的理想的英雄革命,到平淡琐屑的凡人小事;从单纯直接地倾吐热情,到抒情写意的客观化。巴金前后期小说艺术风格的变化,标志着小说艺术的成熟。 九、 沈从文与"湘西系列"小说
1、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2、乡野与都市对立的小说世界。
沈从文的创作疏政治而亲人性,以其独特的"生命哲学" 和追求"自然人性"的审美选择,糅合写实、浪漫、象征、精神分析、意识流等多种艺术方法,构建起自己的小说世界。主体部分由湘西边民社会生活和都市上流社会生活这两个对立的世界构成。
湘西边民社会生活的描写,贯穿着沈从文对不同人生形式和生命形态的表现和探求。《萧萧》、《柏子》、《丈夫》、《灯》、《会明》、《夫妇》、《虎雏》等小说,从社会现实生活出发,描绘了"乡下人"的形象系列。作家既赞美"乡下人"独有的德行品性,又表现他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形态的冲击下,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命运的痛苦和忧伤。为了探求人生命运的理想形态,沈从文在《神巫之爱》、《龙朱》、《阿黑小史》等湘西民间传奇故事中,在《月下小景》等佛经故事中,追寻那种浪漫的野性的原始生命的活力。在《边城》、《长河》等交织着湘西边民生活的现实与历史的小说中,试图保留那种正在逝去的生命的正直和热情。他希望通过这种"追寻"和"保留",为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与新的活力,为民族文化精神和国民人性、人格精神的重构寻找道路。
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眼光和"自然人性"的尺度观照都市上流社会。作为湘西社会的对照,他描写的都市人生,是一个患有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病的人生世界,是一个人性扭曲变态的衣冠社会。《八骏图》、《绅士的太太太》、《来客》、《自杀》等小说,为都市上流社会的"文明病"留有一面镜子。《如蕤》、《都市一妇人》、《一个女剧员的生活》等小说,写出都市人生泥淖中的人性挣扎。 3.《边城》与《长河》。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
《边城》以20年代湘川边境上的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
人性美和人情美是作家描绘的重点,它在传神的风景画和风俗画中得到全力以赴的表现。小说人物性格单纯,主要人物翠翠的纯真专一,二老傩送的热情正直,老船工的慈爱善良,船总顺顺的宽厚大度等等,都只是作为一种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作家孜孜以求的,是画出一幅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图画,但理想的人生形式无力抗拒唯实唯利的人生形式和人生命运中诸多"偶然"、"误会"的冲击,因而,小说也浸透着人们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忧伤。
《边城》中的人生形式和自然人性的图画,既非湘西生活的如实再现,也不是作家心造的幻影。它是作家用理想之光照见的湘西人生历史图景。《边城》所写本是人生悲剧的题材,但沈从文无意开掘悲剧的情节内容和雕塑悲剧性格,而是创造出一支优美的牧歌,一首忧郁的田园诗,一部浪漫的抒情写意小说。
《边城》重在理想、静态的人生形式之"常",《长河》(未完成)重在现实的、动态的人生形式之"变"。《长河》写于抗战期间,时代感、历史感、文化意蕴都有所加重。"新生活运动"和外来统治者政令的强制推行,保安队长之类的为非作歹,在这里成为可怕的现实。小说人物中,老水手的愚憨和人生智慧,三黑子的雄强和不屈,夭夭的活泼和从容,不仅见出鲜明性格,也见出乡野素朴的人性面对生活剧变时的不同应对形式。乐观的氛围和有意作成的"乡村幽默"的笔致中,隐含有作家沉痛的感慨。 4.意境与文体。
沈从文承续并弘扬了中国古代抒情艺术传统,用故事抒情作诗,成为现代抒情写意小说的代表作家。
沈从文的小说创造了独特的审美意境,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与典型并立的审美范畴。他的湘西乡土题材小说,取材具有某种原始的神秘性,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构设人事场景,以青绿为底色摹绘自然风物图画,主观情意的抒发采用情景交融或隐喻象征的手法等等,都为抒情写意小说的意境创造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沈从文是杰出的小说文体家。他的小说体式多样,并且善于综合运用,真正做到了"文备众体"。他的小说结构布局多变化,不拘常例常规,依据表现的内容和情意的抒发而赋形定制。情节安排,尤重开头和结尾的设计。他的小说语言以湘西地方口语为母体,杂糅古典文学语言,少虚词,多方言和比喻,句式短峭简练,语汇丰富而带地方色彩,形成一种古朴厚实、简洁凝练而又清新活泼的风格。 十、 "京派"小说与"海派"小说
1."京派"小说。
主要作家除沈从文外,有废名、凌叔华、萧乾、林徽因及稍后的汪曾祺等。
废名早期的短篇集《竹林的故事》,多写乡土,尝试多种手法,具有田园牧歌风味。后转向诗化小说,用唐人写绝句的方法来做小说。多写自然风物,蕴涵禅趣,追求平淡古奥、朴讷静美的审美意境。他往往直接从古代抒情诗文中获得诗意的灵感,构成小说意蕴的核心。文字简省,富于弹性,能够表现较为丰富的内容。他精心锤炼每一单句的完美,联想和想象瞬息多变,却不指示抒情意象之间的联络路径,语言跳荡,趋向生辣晦涩。短篇《桃园》、《菱荡》,长篇《桥》可为代表。
凌叔华早年作品《酒后》、《绣枕》等多写绅士家庭的生活情趣和中等人家女儿的梦,长于心理描写。其后的《小哥儿俩》、《花之寺》、《疯了的诗人》、《倪云林》等小说,礼赞童心,吟咏自然风物,神往于古代的高人雅士,融诗、画艺术于小说之中,具备传统写意画的神韵。
萧乾以忧郁的儿童的眼光,描写人间的不平和世态炎凉(《篱下》、《放逐》、《雨夕》);以"乡下人"的眼光,发现劳动者的苦难和人性的美(《印子车的命运》、《花子与老黄》、《邓山东》);从民族意识揭露宗教、教会的虚伪(《栗子》、《皈依》、《鹏程》)等等,都带有人生、人性忧郁的色彩。长篇《梦之谷》通过爱情悲剧控诉金钱社会和黑暗势力;抑郁缠绵的情感抒发,笼罩了南国山光水色的明丽,成为感伤的抒情诗。 "京派"的特点
:人道主义为根基的为人生的创作思想;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多写自然风物、纯真爱情、童心、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时或对都市上流社会发出讥刺。艺术上化"古"纳"洋",熔写实、浪漫、记"梦"、象征于一炉,把现代抒情写意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2."海派"小说。
与"京派"对立并曾论争的,有在上海的"现代派"作家。这个流派的主要小说家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当时称为"新感觉派"。
施蛰存早年的短篇集《上元灯》中的小说,颇有诗的意味,但并不采用现代主义方法。《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短篇集,运用弗洛伊德学说,转向较为典型的心理分析,有时略带神怪、魔幻色彩(《将军底头》、《魔道》等篇)。写城镇中青年女性性苦闷的《春阳》、《雾》,折射着性爱意识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明的冲突。其后的《小珍集》、用心理分析方法写社会现实生活的怪现状,则有回归现实主义的趋向。
穆时英早期的短篇集《南北极》,写到阶级对立、又宣泄破坏、占有一切的情绪,具有流氓无产者气味。此后转向感觉主义、印象主义方法,表现爱情和死亡(《公墓》),都市的战栗和肉的沉醉(《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展览"十里洋场"的畸形"风景"。写出人物在"快乐面具"后的悲哀,是穆的一大成就。
刘呐鸥短篇集《都市风景线》,多写大都市病态和糜烂。
"现代派"的特色与倾向: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与病态,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对人的"精神内海"的表现,有新的开掘。醉心于表现二重人格;有某种悲观绝望、颓废色情的倾向。 十一、李劼人等作家的小说
1.李劼人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代表作"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反映了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期间四川社会的世态人情、文化风俗,呈现了袍哥和教民两股势力的消长,在"三部曲"中,艺术上最为圆熟。蔡大嫂是一个性格矛盾复杂的典型。她由农家女儿到天回镇杂货铺的掌柜娘,到袍哥首领的情妇,最终嫁给"吃洋教"的土粮户顾天成。这一人生道路的发展变化,充分反映了一个大胆泼辣,不安本分,向往优裕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追求自由爱情,反抗陈规旧俗的女性,如何敏感着时代历史涌动的"微澜",艰难而决绝地进行着改变命运的挣扎。小说也塑造了罗歪嘴、顾天成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暴风雨前》主要反映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民智渐开的四川社会思潮的激荡。写了尤铁民、郝又三、苏星煌、伍大嫂等形象生动的人物。《大波》写直接引起辛亥革命的四川保路风潮,展示了这一时期四川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风云,颇有气势。真实历史人物居半。虚构人物黄澜生的太太龙兰君、吴凤梧、葛寰中、傅隆盛等个性鲜明。
特点:以小说描绘近代史,重在通过文化风俗、世态人情、社会思潮、政治斗争来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以"人情小说"和"世情小说"的手法,"历史小说"的骨架,"连环式"小说的体制.改变了传统历史小说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纲的"编年体"和以历史英雄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叙述模式,创造了现代长篇历史小说的新范型。结构宏伟,三部小说分别以三个家庭(蔡家、郝家、黄家)为结构的中心,各部相互独立,又以串线人物相互联系。长于刻画蔡大嫂、伍大嫂、龙兰君一类具有"川辣子"风神的女性形象。对历史小说艺术的探索有得有失。 2.靳以等作家的创作
。
靳以是多产作家。早期小说《青的花》、《伤往》)等多写失落的爱情,带有浪漫感伤的气息;时或剖示人性。渐渐转向描写现实(《人间人》、《珠落》、《黄沙》)。长篇小说《前夕》写华北沦陷前后,一个破落大家庭众多人物的不同性格和人生命运,为时代留下面影,可惜艺术感染力稍欠。40年代尝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批判社会现实,《乱离》、《众神》、《别人的故事》、《生存》等短篇已是艺术圆熟之作。
沉樱的《喜筵之后》、《妻》等短篇小说,善于精致细密、不失分寸地描写男女恋情和心态,含蓄而富有诗意。 3.张恨水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成名作《春明外史》,以言情为经,写世为纬,通过"报人"杨杏园的爱情悲剧穿针引线.编织串联大量的社会新闻故事,成为20年代社会世相的长卷。对上层社会的暴露,重在道德批判。表达似新实旧的普通知识分子"悲愤无所依托"的感伤主题。小说主要人物不脱才子佳人习气。《金粉世家》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对地位悬殊的青年男女的恋爱、结婚、反目、离散为全书贯穿线索,集中描写一个官僚大家庭的奢靡荒淫的日常生活,铺叙大家庭中众多人物的离合悲欢的故事,呈现高门巨族的衰败史,井旁涉当时北京官场和中上层社会的众生相。小说主要人物冷清秋是"五四"民主思想和传统文人人格精神融化结合的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知识女性,而"齐大非偶"的婚姻观,又减弱了这一人物应有的时代气息。《金粉世家》开现代长篇大家庭衰败史小说的先河。与后起同类小说相比,作者未能开掘封建大家庭在现代风流云散的社会历史原因,而仅仅归结为败家子的胡作非为。两部长篇都运用章回体形式,在艺术手法上注意吸收新的技巧,如倒叙法、内心独白的采用等。
30年代初的《啼笑因缘》,创作视野开始转向下层市民社会,代表了张恨水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全书以言情小说的多角恋爱故事为中心,熔武侠传奇的锄强扶弱和谴责小说的暴露社会于一炉,适应市民读者的审美需求,成为畅销通俗小说。作者颂扬不以门阀、权势、金钱作为择偶标准的恋爱思想,否定封建的贞操观念,张扬武侠的正义与柔情,批判封建军阀的穷奢极欲和为非作歹,暴露官场的黑幕,都带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樊家树是由世家子弟向具有平民思想的青年转变途中的一种类型。沈凤喜、关秀姑、何丽娜三个女子的性格各具特点,并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情节曲折多变,波澜迭起。"京片子"的北京方言,纯熟晓畅。
40年代,张恨水接受现实主义文学主张。社会讽喻小说《八十一梦》、《五子登科》等标志着他思想的前进。《八十一梦》从市民阶层最为揪心的生计问题的特定视角,讽刺了国民党贪官污吏的卑劣行径,以及大后方官绅纸醉金迷的丑恶生活。全书名为长篇,实乃短制。其中,《我是孙悟空》、《天堂之游》、《狗头国一瞥》等,均为发人深思之作。小说纳上下古今、牛鬼蛇神于梦幻形式之中,运用比喻象征和漫画式手法,加强了讽刺的力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