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和30年代文学潮流
1."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大革命期间,创造社和进步文学阵营的酝酿;大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单独肩负领导中国革命的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革命作家相对集中于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分析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产生的社会原因;初步论述了革命文学的根本性质、任务;接触到作家世界观的转变问题。
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要错误: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当时的革命形势作出错误的分析;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诸如夸大文艺作用、忽视文艺特征、轻视生活、主张作家世界观的突变等不正确的观点;否定"五四"文学革命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把小资产阶级作家当作革命对象;对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作家进行了错误的批判。
2、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鲁迅、茅盾同创造社、太阳社的争论。鲁迅肯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提倡,同时批评创造社作家的文艺思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鲁迅指出他们夸大文艺作用是"爬进唯心的城堡";反对他们轻视生活和文学技巧;强调文艺特征不可忽视;认为作家世界观的转换不可能突变。茅盾在肯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同时,主张描写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闷,也批评了创造社的革命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中的严重缺点。
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4、"左联"的主要文学活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的设立;三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的翻译出版;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与"革命浪漫蒂克"倾向的清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介绍与讨论。
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国际文化研究会的设立;苏联文学的译介;俄国和西方国家文学的译介。
文学大众化的两次讨论及创作的试验。
鲁迅、茅盾、丁玲、张天翼等创作上的出色成就和大批新作家的培养。
"两个口号"的论争与"左联"的自动解散。
缺点与错误:政治上,受到当时"左倾"路线的影响,搞了不少"左"的政治活动;组织上,存在宗派主义、关门主义,把作家团体当成政党组织;文艺思想理论上,照搬外国文学运动和理论,教条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在某些作家中存在着轻视艺术规律,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二、30年代的文艺思想论争
积极展开文艺思想斗争,是左翼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30年代文坛的突出现象。
1、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之间。梁实秋在《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等文章中,主张"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提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主张"天才"创造文学,认为文学与"大多数"不发生关系。目的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性。但他批评革命文学倡导者"把文学当做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否认其本身的价值",指出"人生现象有许多方面都是超于阶级的",又带有一定的合理性。鲁迅、冯乃超等予以反批评。鲁迅指出,梁实秋提出文学就是表现喜、怒、哀、乐、爱等"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是"矛盾而空虚的"。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人性";然而"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同时,鲁迅也批评了把文学的阶级性绝对化的倾向,指出文学与阶级性的关系,是"都带",而非"只有"。
2、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苏汶等反对政治"干涉"文学,态度偏激,文艺思想理论多有错误;但强调文学真实性的独立地位,是正确和必要的。左翼作家于反批评中,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有所阐发,但提出"文艺永远是政治的留声机",理论上片面、错误。歌特(张闻天)维护了文学真实性标准的独立价值,对真实性与党性、政治倾向性作了较为辩证的分析。
3、关于"大众语文论争":论争的焦点集中于文学语言问题。它上承"左联"内部两次"文艺大众化"讨论,参加人员涉及整个文化界,发表文章数百篇。论争总结了"五四""文白之争"以后文学语言发展的经验教训,批评了"欧化"与"半文半白"的倾向,纠正了一些"左联"作家否定白话、提出语言有阶级性等"左"的错误,探讨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特点及其发展的方向。这是继"文白之争"后的又一次重大的文学语言论争,对此后现代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与特点: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受到现实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有力制约和影响。 1、线索 :左翼文学运动和民主主义作家的文学活动,是推动30年文学发展的主要力量。它们各自的发展、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构成了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历史面貌。
2、民主主义作家的文学活动 ,为30年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创办了许多文学刊物,由此形成文学见解和创作倾向各异的许多作家群体。他们重视艺术规律,创作实绩斐然可观,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李劼人等,则卓然成为大家。
3、左翼作家的创作潮流和特点 :运用科学的社会理论剖析中国社会,由文化层面批判社会、探究人生,两种创作思潮同时出现。题材内容空前广泛,涉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生活。其中,农村破产、农民的苦难和反抗斗争,表现突出;茅盾、老舍、现代派作家提供的三种都市文学形态,引人瞩目。
4、形式体制:长篇叙事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形式,日趋成熟;抒情写意小说长足发展;不同文学形式体制及其艺术特征的相互交融、综合,使边缘性文体进一步丰富、发展。
5、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衰落,现代主义崭露头角;现实主义成为主流,同时又吸收包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方法技巧。上述诸方面与20年代文学相比,都见出显著的不同。
四、30年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呈多元发展态势。其中,鲁迅、茅盾、瞿秋白、冯雪峰、胡风、周扬等作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并显示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刘西渭(李健吾)采取印象式批评,重视批评家的独立地位和主体艺术感受。沈从文的批评视角主要产生于自我创作的借鉴需要,因而对乡土文学、抒情写意文学、富于悲剧感的作家作品给予更多的关注。[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