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0年代的小品散文概况:
30年代的散文在20年代绚丽多姿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五四"以来的散文创作成就和经验得到初步总结。艺术借鉴的视野也有所变化:在关注欧美散文的同时,开始瞩目于从中国传统散文中汲取营养。散文创作的取材范围更加宽广,不同风格流派的散文理论和创作竞相提倡,并发生争论。小品文既承续20年代的自我表现,也逐渐转向社会现实的抒写;杂文长足进步;报告文学开始兴盛;传记文学等得到重视。
二.李广田、何其芳的抒情散文。
李广田有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记》、《日边随笔》等多种。30年代散文主要叙写平常人事,寓情感于叙事。寄意深远,则凝聚为散文诗。多写村野乡村小天地中备受苦难的劳动人民的种种不幸(《山之子》、《老渡船》、《柳叶桃》);刻画黑暗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创伤和苦闷彷徨(《记问渠君》、《黄昏》);摹绘故乡的山水神韵和风俗人情(《扇子崖》、《野店》、《画廊》)。40年代视野更加开阔,题材多样,时或采用更见锋芒的杂文笔法。抒发爱国情感(《一个画家》);揭露阶级压迫,控诉黑暗社会制度(《没有名字的人们》、《圈外》、《没有太阳的早晨》);颂扬工人的创造力量(《建筑》)。艺术上长于刻画人物,富于想象,风格浑厚朴实。
何其芳早期专心致力于抒情散文创作。收集在《画梦录》中的作品,以精致细腻的笔触.探索人生表现形式的色彩、图案,孤独苦闷,耽于幻想,刻意画梦,遂成为内心哀怨独语的散文诗(《雨前》、《黄昏》、《独语》、《梦后》、《迟暮的花》)。《还乡杂记》及其以后的创作,"感情粗起来",转向社会现实的抒写(《老人》、《街》、《老百姓和军队》,但艺术的上达未能与思想的前进取得同步发展。
三.丽尼、陆蠡的抒情散文。
丽尼是悲哀和忧郁的歌手。《黄昏之献》、《鹰之歌》、《白夜》等散文集多采用散文诗的写法,感伤地倾吐和控诉封建势力对青年纯真爱情的扼杀(《黄昏之献》、《长夜》);描写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流离失所(《秋夜》、《森林》、《原野》);赞颂革命者的反抗斗争和憧憬光明(《鹰之歌》、《夜间来访的客人》、《急风》、《寻找》);抒发炽热的爱国情感(《江南的记忆》)。初期创作以诗意的抒情为主,后逐渐加强叙事,融散文、小说为一体,并在抒情叙事中蕴涵哲理性的意旨。
陆蠡初期的散文集《海星》,多抒发自我的哀怨、幻想、沉思,歌唱童心的纯真;此后散文集《竹刀》、《囚绿记》,叙事因素逐渐增强。《水碓》、《庙宿》、《嫁衣》写农村妇女的不幸;《竹刀》以传奇性的笔致歌唱山民的反抗;《囚绿记》真挚细腻、委婉含蓄地颂扬坚贞不屈、渴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抒发主观情感,多取散文诗笔法,真挚纯净,精巧玲珑(《海星》、《荷丝》),叙事写人,布局跌宕起伏,曲折多变,节奏自然(《灯》、《独居者》)。 三.夏丐尊、丰子恺的叙事散文。
夏丐尊的散文多辑入《平屋杂文》。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化为艺术观照的对象,体验吟味其中的人生情味和世态风习。《白马湖之冬》、《试炼》、《"无奈"》、《怯弱者》、《长闲》、《中年人的寂寞》、《猫》等篇,于自我平凡琐事的记叙中,感悟人生,传达一种奋斗进取的生活态度。《钢铁假山》、《命相家》、《春天的欢悦与感伤》等篇,感时忧国,悲天悯人,见出寂寞忧愁中的鲜明爱憎的一面。艺术上长于记叙中抒情,构思谨严,立意深远,笔法老到,风格朴素。为有数的散文文体家之一。
丰子恺散文结集的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率真集》等十几种。早期散文神游于儿童纯真的情感世界(《儿女》、《给我的孩子们》);于日常事物中吟味世相,蕴涵理趣(《山中避雨》、《杨柳》、《车厢社会》、《吃瓜子》);于人生、自然中探索佛理真谛(《阿难》、《艺术的宗教》)。其后视野日趋开阔。记叙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肉腿》、《西湖船》);眷恋乡土,控诉日本侵略者(《辞缘缘堂》、《胜利还乡记》);讽刺贪官污吏(《贪污的猫》、《口中剿匪记》)。艺术上长于记叙中说理,描写婉曲,善于择取蕴涵哲理的生活片断,富于谐趣。 四.林语堂、老舍的幽默小品及其他。
林语堂"语丝"时代的散文《剪拂集》,揭露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呼唤民主;抨击为虎作伥的"文妖";针砭国粹,提倡欧化,探索国民性的改造等,均带有战斗的"凌厉浮躁"之气。30年代提倡幽默文学,以文白夹杂的"语录体",庄谐并出地谈性灵、说自我、话闲适。所作有政治讽刺、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以及少量记述文章,但多数"说说笑笑"。作品:《论幽默》、《论谈话》、《论政治病》、《怎样写"再启"》、《水乎水乎洋洋盈耳》、《孤崖一枝花》。侨居国外后,除出版"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等著作,还用英文创作多部长篇小说。其中,仿《红楼梦》而作的《瞬息京华》(今译《京华烟云》)当时即有中译本问世,并产生一定影响。
老舍的幽默小品,以温厚宽容的笑,观照世态人情、文化风俗,不乏对市民生活的讽刺。这与林语堂以传教士的眼光看中国的人生世相,迥异其趣。作品:《买彩票》、《讨论》、《我的理想家庭》、《想北平》、《大明湖之春》、《济南的冬天》、《五月的青岛》。相似的作家还有马国亮、味橄(钱歌川)等。
3O年代游记散文充分发达,题材内容、形式风格各异。如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郑振铎的《海燕》、《欧行日记》,王统照的《欧游散记》,李健吾的《意大利游简》,钟敬文的《西湖漫拾》、《湖上散记》,等。 五、鲁迅的杂文创作 1.鲁迅的杂文。 杂文与鲁迅创作之关系: 杂文创作贯穿鲁迅文学活动的始终。杂文是鲁迅这位"精神界之战士"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战斗和自我"释愤抒情"的重要文学形式。鲁迅的杂文中,一部分属论文,大量的是文学性的散文。由于鲁迅的倡导和实践,杂文才得以跻身文学殿堂。 杂文创作的两个时期: 从《坟》到《华盖集续编》,前期4本杂文集;从《而已集》到《且介亭杂文末编》,后期10本杂文集。与前期杂文相比,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更为锐利,文笔更为圆熟,涵容更为丰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同时又能给人以愉快和美的享受。 思想内容: 鲁迅的杂文,体式丰富多样,笔法绚烂多姿,内容几乎无所不包。鲁迅杂文始终关注思想革命,对封建的思想文化、伦理道德、家族礼教制度等,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批判与清算,挖掘了中国人精神病态中奴隶性和奴才性的根源,写出了一部中国封建时代的"人性异化史"(《春末闲谈》、《灯下漫笔》、《论雷峰塔的倒掉》、《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儒术》、《新秋杂识》)。
鲁迅杂文对中国统治者和外来侵略者的黑暗专制统治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统治者的各式各样的统治术彻底曝光(《中国人的生命圈》、《文章与题目》、《写于深夜里》、《现代史》、《看变戏法》、《晨凉漫记》、《捣鬼心传》、《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野兽训练法》、《沙》)。鲁迅杂文中有大量的社会批评和思想批评,几乎触及到社会生活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为社会的沉疴和国民的精神病态开出了一份份病灶"诊断书"(《论"他妈的!"》、《略论中国人的脸》、《说"面子"》、《男人的进化》、《"吃白相饭"》、《论人言可畏》、《几乎无事的悲剧》、《爬和撞》、《以脚报国》、《洋服的没落》、《隔膜》、《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鲁迅杂文一直注目于文化战线的斗争,为文坛上的鬼魅和黑暗混乱的怪现状"立此存照"(《一点比喻》、《二丑艺术》、《帮闲法发隐》、《中国文坛上的鬼魅》、《文坛三户》、《从帮忙到扯淡》、《"题未定"草》、《文学上的折扣》、《沉滓的泛起》)。鲁迅的杂文是"独特形式的诗"。他的杂文在议论、叙述、描写的有机结合中,总是贯注着浓郁的诗情,见出精神界战士的伟大情怀(《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君》、《夜颂》、《长城》、《死》、《柔石作〈二月〉小引》、《白莽作〈孩儿塔〉序》)。 鲁迅杂文的审美特质: 绵密的逻辑和生动的形象的统一,思想家的卓识和文学家的才华的统一,是政论,又是诗;"砭锢弊常取类型",塑造了否定性的类型形象体系;曲折的造语,讽刺的手腕,幽默的才能。 意义: 鲁迅杂文艺术地记录了"五四"到抗战之前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编年史般地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风貌。鲁迅杂文的深远影响。 六.瞿秋白和"鲁迅风"杂文。
瞿秋白早年曾写过不少"寸铁"、"小言"、"随感录"一类杂文,但尖锐泼悍有余,蕴涵不足。
30年代,瞿秋白在鲁迅风格影响下的杂文,多为政治批判和文化批判(《拉块司令》、《苦闷的答复》、《曲的解放》、《王道诗话》、《出卖灵魂的秘诀》、《狗道主义》、《流氓尼德》、《红萝卜》等),同时也呼唤新世界的诞生(《一种云》、《暴风雨前》)。艺术视野开阔,善取类型,杂文形式不断创新。
鲁迅的杂文影响和启发了一批作者,形成了"鲁迅风"杂文作者群。主要作家作品有:徐懋庸及其《打杂集》、《不惊人集》,唐弢及其《推背集》、《海天集》,以及聂绀弩、周木斋、柯灵、巴人、徐诗荃等。 七.30年代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在30年代的发达及其特点:"左联"组织并提倡的工农兵通讯运动,掀起群众性的报告文学的写作热潮,并推动作家的报告文学创作,报刊记者执笔写作报告通讯。
阿英主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报告文学作品选辑《活的记录》。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梅雨主编的《上海的一日》。
夏衍的《包身工》和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是30年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此外有李乔的《锡是怎样炼成的》等。
具有新闻性、记实性的报告通讯,产生较大影响的有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萧乾的《流民图》、《平绥琐记》,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