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学习指导 >> 散文 [回首页]  [当代部分]
 
  第一个十年散文学习指导

     一、 "五四"时期散文     

1."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总貌。

     "五四"时期白话散文创作相当发达,品种体式繁多,既有杂感小品,也有抒情"美文",哲理随笔,还有散文诗,文艺性的通讯。起初兴起的是由《新青年》"随感录"创始的现代杂文,此后不久,随着"美文"的倡导,也涌现了许多作家写的艺术性散文。它们各自发扬着文体的优长,辉耀着作家的个性,与传统文言散文争相媲美。
     2、"五四"散文发达的原因:
时代风云和外国文体的影响;作家个性和社会特质的融汇;中国古代散文传统的潜在作用。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1、生平及创作评介。"美文"概念的提出与散文理论上的贡献。蔼理斯"自由"与"节制"相协调原则的思想影响;英国随笔、公安派小品、日本俳文等多方面的文学借鉴;个性气质与人生态度。这三方面决定了周作人散文的特色。     

2、散文集。《谈虎集》、《谈龙集》简介。"浮躁凌厉"的倾向;积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风格"冲淡平和"的《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著名篇章。开创了寓知识、理喻、趣味于一体的现代"言志派"散文,对许多现代散文作家有影响。     

3、其他作家散文:俞平伯的《陶然亭的雪》、《西湖的六月十八夜》、钟敬文的《荔枝小品》集。     

三、朱自清的生平与散文创作。     

1、名篇:《背影》、《荷塘月色》、《儿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赏析。     

2、艺术特色:真挚纯朴的感情;对自然景物的声音、色彩感觉敏锐,观察精确;比喻巧妙,联想丰富,构成动静结合的鲜明形象和纯净幽远的境界;文笔精美,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四、冰心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散文。     

1、冰心散文创作:冰心以空灵莹澈的想象,飞驰不羁的笔触,清丽典雅的语言,温柔含蓄地抒发人生探索中的自我主观情绪。她知道自己的笔力"宜散文而不宜诗",便取散文体式来自由地挥写流畅的诗情。她的许多散文都是"放大了的诗"--散文诗(如《往事(一)》)。《笑》、《往事(一)·七》、《寄小读者通讯十》等歌唱母爱和人间爱,《梦》、《往事(一)·一》追怀美好的童年,《寄小读者通讯七》、《山中杂记·(七)·说几句爱海的孩气的话》、《往事(一)·十四》、《往事(一)·二0》表达对大自然的倾心,《往事(二)·三》、《寄小读者通讯二十三》抒发浓烈的爱国思乡之情,都善于把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见出"清水出芙蓉"的审美境界。     

2、许地山散文:《空山灵雨》集和名篇《落花生》介绍。     

3、叶圣陶散文:《未厌居习作》集简介。     

4、瞿秋白文艺性通讯--《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五、创造社作家的散文。     

1、郁达夫散文。的《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展痕处处》简介。他的散文,"充分的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的社会里的苦闷心怀"(阿英:《郁达夫小品序》)。特点:文笔恣肆,率真酣畅,自剖自叙中时露愤激之音。游记寄情山水,以清婉胜。     

2、郭沫若散文创作介绍。《橄榄》集中的《小品六章》等赏析。     

六、《现代评论派》的散文创作     

1、梁遇春与《春醪集》介绍。风格:潇洒玲珑、多姿多彩。多具英国随笔的影响及孤傲、懒散的绅士风度。     

2、徐志摩散文的"华丽"风格。    

3、陈西滢及"现代评论"派"闲话"散文简介。     

七、鲁迅的《野草》和《朝花夕拾》     

1.地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量尝试散文诗创作的第一人。《自言自语》述略。     

2.创作背景:《野草》简介及与《彷徨》写作时间大体一致的创作背景。     

3.思想内容:《野草》是经历巨大的人生痛苦体验后升华出来的鲁迅的哲学和诗。《过客》、《这样的战士》等篇寄托了作者顽强求索、在暗夜中与旧势力搏斗的刚毅精神与战士情怀;表现了鲁迅作为"历史中间物"所强烈感受到的先觉者与群众、长者与幼者、战士与对手、叛逆的猛士与"爱我者"之间的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希望"与"绝望"之间的彷徨、挣扎,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悲剧意识、寂寞感、激愤和感伤相交织的复杂心态。     

4.篇目分析:抨击世俗社会及黑暗政治的《复仇》、《狗的驳诘》、《立论》、《死后》、《失掉的好地狱》、《淡淡的血痕中》、《颓败线的颤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篇综述与评析。反映思想苦闷与彷徨的《希望》、《死火》、《影的告别》、《墓碣文》等篇介绍。清新明丽、寄意深远的《雪》、《好的故事》。《秋夜》与"枣树"形象。     

5.《野草》的艺术成就。大胆采撷异域花果,为新文学增添新的艺术方法--象征主义源流和鲁迅的吸收创新;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复杂性、超前性寓于构思奇巧、想象奇崛、景观奇异的具体物象中--《野草》形象系列例证。     

6.《野草》对散文诗创作及中国现代文学的启示与意义。鲁迅把从波特莱尔、屠格涅夫到李贺等中外象征艺术创造和从尼采到佛教哲人等中外理性启悟,充分地吸收融汇,又发挥了自己的天资才情(包括思想家的思辨概括力,诗人的激情和想象力,小说家的人生阅历和心理敏感,美术鉴赏家的色彩--形式感,学者的历史眼光以及文体家的语言驾驭力和创造力),以独特的艺术笔触,捕捉那些意味丰厚而又微妙难言的感觉、直觉、情绪、心理、意识或潜意识,进行高深超拔的"心的探险"与哲理考辨,并寓之于生动新奇的具象描绘中,从而展现出鲁迅式的现代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由此产生的鲁迅式的美学风格。这正是凝聚了"五四"时代精神和民族化意识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美学风格精髓,也是《野草》提供给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宝贵经验与启示。《野草》不愧为代表了时代又超越了时代的人类文化精品。     

7.《朝花夕拾》介绍。爱憎鲜明、旨在社会批判的《无常》、《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亲切动人、描绘风俗世态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琐记》。境界开阔、记叙海外生活与革命友人的《藤野先生》、《范爱农》。     

8.《朝花夕拾》的艺术成就和特色。侧重于对传统散文风格的继承;刻画出一些情态逼真的人物形象;渗透在事实与情节抒写中的思想批判;墨淡意浓、深情平易的语言格调。 [返回]

 
  第二个十年散文学习指导
 

     

一、30年代的小品散文概况:

     30年代的散文在20年代绚丽多姿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五四"以来的散文创作成就和经验得到初步总结。艺术借鉴的视野也有所变化:在关注欧美散文的同时,开始瞩目于从中国传统散文中汲取营养。散文创作的取材范围更加宽广,不同风格流派的散文理论和创作竞相提倡,并发生争论。小品文既承续20年代的自我表现,也逐渐转向社会现实的抒写;杂文长足进步;报告文学开始兴盛;传记文学等得到重视。
     二.李广田、何其芳的抒情散文。


     李广田有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记》、《日边随笔》等多种。30年代散文主要叙写平常人事,寓情感于叙事。寄意深远,则凝聚为散文诗。多写村野乡村小天地中备受苦难的劳动人民的种种不幸(《山之子》、《老渡船》、《柳叶桃》);刻画黑暗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创伤和苦闷彷徨(《记问渠君》、《黄昏》);摹绘故乡的山水神韵和风俗人情(《扇子崖》、《野店》、《画廊》)。40年代视野更加开阔,题材多样,时或采用更见锋芒的杂文笔法。抒发爱国情感(《一个画家》);揭露阶级压迫,控诉黑暗社会制度(《没有名字的人们》、《圈外》、《没有太阳的早晨》);颂扬工人的创造力量(《建筑》)。艺术上长于刻画人物,富于想象,风格浑厚朴实。
     何其芳早期专心致力于抒情散文创作。收集在《画梦录》中的作品,以精致细腻的笔触.探索人生表现形式的色彩、图案,孤独苦闷,耽于幻想,刻意画梦,遂成为内心哀怨独语的散文诗(《雨前》、《黄昏》、《独语》、《梦后》、《迟暮的花》)。《还乡杂记》及其以后的创作,"感情粗起来",转向社会现实的抒写(《老人》、《街》、《老百姓和军队》,但艺术的上达未能与思想的前进取得同步发展。
     三.丽尼、陆蠡的抒情散文。


     丽尼是悲哀和忧郁的歌手。《黄昏之献》、《鹰之歌》、《白夜》等散文集多采用散文诗的写法,感伤地倾吐和控诉封建势力对青年纯真爱情的扼杀(《黄昏之献》、《长夜》);描写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流离失所(《秋夜》、《森林》、《原野》);赞颂革命者的反抗斗争和憧憬光明(《鹰之歌》、《夜间来访的客人》、《急风》、《寻找》);抒发炽热的爱国情感(《江南的记忆》)。初期创作以诗意的抒情为主,后逐渐加强叙事,融散文、小说为一体,并在抒情叙事中蕴涵哲理性的意旨。
     陆蠡初期的散文集《海星》,多抒发自我的哀怨、幻想、沉思,歌唱童心的纯真;此后散文集《竹刀》、《囚绿记》,叙事因素逐渐增强。《水碓》、《庙宿》、《嫁衣》写农村妇女的不幸;《竹刀》以传奇性的笔致歌唱山民的反抗;《囚绿记》真挚细腻、委婉含蓄地颂扬坚贞不屈、渴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抒发主观情感,多取散文诗笔法,真挚纯净,精巧玲珑(《海星》、《荷丝》),叙事写人,布局跌宕起伏,曲折多变,节奏自然(《灯》、《独居者》)。     

三.夏丐尊、丰子恺的叙事散文。

     夏丐尊的散文多辑入《平屋杂文》。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化为艺术观照的对象,体验吟味其中的人生情味和世态风习。《白马湖之冬》、《试炼》、《"无奈"》、《怯弱者》、《长闲》、《中年人的寂寞》、《猫》等篇,于自我平凡琐事的记叙中,感悟人生,传达一种奋斗进取的生活态度。《钢铁假山》、《命相家》、《春天的欢悦与感伤》等篇,感时忧国,悲天悯人,见出寂寞忧愁中的鲜明爱憎的一面。艺术上长于记叙中抒情,构思谨严,立意深远,笔法老到,风格朴素。为有数的散文文体家之一。
     丰子恺散文结集的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率真集》等十几种。早期散文神游于儿童纯真的情感世界(《儿女》、《给我的孩子们》);于日常事物中吟味世相,蕴涵理趣(《山中避雨》、《杨柳》、《车厢社会》、《吃瓜子》);于人生、自然中探索佛理真谛(《阿难》、《艺术的宗教》)。其后视野日趋开阔。记叙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肉腿》、《西湖船》);眷恋乡土,控诉日本侵略者(《辞缘缘堂》、《胜利还乡记》);讽刺贪官污吏(《贪污的猫》、《口中剿匪记》)。艺术上长于记叙中说理,描写婉曲,善于择取蕴涵哲理的生活片断,富于谐趣。

四.林语堂、老舍的幽默小品及其他。

     林语堂"语丝"时代的散文《剪拂集》,揭露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呼唤民主;抨击为虎作伥的"文妖";针砭国粹,提倡欧化,探索国民性的改造等,均带有战斗的"凌厉浮躁"之气。30年代提倡幽默文学,以文白夹杂的"语录体",庄谐并出地谈性灵、说自我、话闲适。所作有政治讽刺、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以及少量记述文章,但多数"说说笑笑"。作品:《论幽默》、《论谈话》、《论政治病》、《怎样写"再启"》、《水乎水乎洋洋盈耳》、《孤崖一枝花》。侨居国外后,除出版"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等著作,还用英文创作多部长篇小说。其中,仿《红楼梦》而作的《瞬息京华》(今译《京华烟云》)当时即有中译本问世,并产生一定影响。
     老舍的幽默小品,以温厚宽容的笑,观照世态人情、文化风俗,不乏对市民生活的讽刺。这与林语堂以传教士的眼光看中国的人生世相,迥异其趣。作品:《买彩票》、《讨论》、《我的理想家庭》、《想北平》、《大明湖之春》、《济南的冬天》、《五月的青岛》。相似的作家还有马国亮、味橄(钱歌川)等。
     3O年代游记散文充分发达,题材内容、形式风格各异。如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郑振铎的《海燕》、《欧行日记》,王统照的《欧游散记》,李健吾的《意大利游简》,钟敬文的《西湖漫拾》、《湖上散记》,等。     

五、鲁迅的杂文创作     

1.鲁迅的杂文。     

杂文与鲁迅创作之关系:杂文创作贯穿鲁迅文学活动的始终。杂文是鲁迅这位"精神界之战士"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战斗和自我"释愤抒情"的重要文学形式。鲁迅的杂文中,一部分属论文,大量的是文学性的散文。由于鲁迅的倡导和实践,杂文才得以跻身文学殿堂。     

杂文创作的两个时期:从《坟》到《华盖集续编》,前期4本杂文集;从《而已集》到《且介亭杂文末编》,后期10本杂文集。与前期杂文相比,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更为锐利,文笔更为圆熟,涵容更为丰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同时又能给人以愉快和美的享受。     

思想内容:鲁迅的杂文,体式丰富多样,笔法绚烂多姿,内容几乎无所不包。鲁迅杂文始终关注思想革命,对封建的思想文化、伦理道德、家族礼教制度等,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批判与清算,挖掘了中国人精神病态中奴隶性和奴才性的根源,写出了一部中国封建时代的"人性异化史"(《春末闲谈》、《灯下漫笔》、《论雷峰塔的倒掉》、《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儒术》、《新秋杂识》)。      鲁迅杂文对中国统治者和外来侵略者的黑暗专制统治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统治者的各式各样的统治术彻底曝光(《中国人的生命圈》、《文章与题目》、《写于深夜里》、《现代史》、《看变戏法》、《晨凉漫记》、《捣鬼心传》、《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野兽训练法》、《沙》)。鲁迅杂文中有大量的社会批评和思想批评,几乎触及到社会生活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为社会的沉疴和国民的精神病态开出了一份份病灶"诊断书"(《论"他妈的!"》、《略论中国人的脸》、《说"面子"》、《男人的进化》、《"吃白相饭"》、《论人言可畏》、《几乎无事的悲剧》、《爬和撞》、《以脚报国》、《洋服的没落》、《隔膜》、《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鲁迅杂文一直注目于文化战线的斗争,为文坛上的鬼魅和黑暗混乱的怪现状"立此存照"(《一点比喻》、《二丑艺术》、《帮闲法发隐》、《中国文坛上的鬼魅》、《文坛三户》、《从帮忙到扯淡》、《"题未定"草》、《文学上的折扣》、《沉滓的泛起》)。鲁迅的杂文是"独特形式的诗"。他的杂文在议论、叙述、描写的有机结合中,总是贯注着浓郁的诗情,见出精神界战士的伟大情怀(《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君》、《夜颂》、《长城》、《死》、《柔石作〈二月〉小引》、《白莽作〈孩儿塔〉序》)。     

鲁迅杂文的审美特质:绵密的逻辑和生动的形象的统一,思想家的卓识和文学家的才华的统一,是政论,又是诗;"砭锢弊常取类型",塑造了否定性的类型形象体系;曲折的造语,讽刺的手腕,幽默的才能。     

意义:鲁迅杂文艺术地记录了"五四"到抗战之前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编年史般地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风貌。鲁迅杂文的深远影响。     

六.瞿秋白和"鲁迅风"杂文。

     瞿秋白早年曾写过不少"寸铁"、"小言"、"随感录"一类杂文,但尖锐泼悍有余,蕴涵不足。
     30年代,瞿秋白在鲁迅风格影响下的杂文,多为政治批判和文化批判(《拉块司令》、《苦闷的答复》、《曲的解放》、《王道诗话》、《出卖灵魂的秘诀》、《狗道主义》、《流氓尼德》、《红萝卜》等),同时也呼唤新世界的诞生(《一种云》、《暴风雨前》)。艺术视野开阔,善取类型,杂文形式不断创新。
     鲁迅的杂文影响和启发了一批作者,形成了"鲁迅风"杂文作者群。主要作家作品有:徐懋庸及其《打杂集》、《不惊人集》,唐弢及其《推背集》、《海天集》,以及聂绀弩、周木斋、柯灵、巴人、徐诗荃等。     

七.30年代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在30年代的发达及其特点:"左联"组织并提倡的工农兵通讯运动,掀起群众性的报告文学的写作热潮,并推动作家的报告文学创作,报刊记者执笔写作报告通讯。
     阿英主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报告文学作品选辑《活的记录》。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梅雨主编的《上海的一日》。
     夏衍的《包身工》和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是30年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此外有李乔的《锡是怎样炼成的》等。
     具有新闻性、记实性的报告通讯,产生较大影响的有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萧乾的《流民图》、《平绥琐记》,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返回]

 
  第三个十年散文学习指导
 

     

一.报告文学的繁荣。

     纪实性的战地通讯是最初的收获,丘东平的《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和《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及时反映了淞沪战役的悲壮场面,并且突破了单纯的事实报道,进人了对战场人物的刻画和敌我情况的深人分析。骆宾基也善于叙写战争,尤其是他的中篇战地报告《东战场别动队》,写得有声有色。曹白的报告、散文集《呼吸》,其中反映上海抗战难民的困境和不屈精神的篇章,以及记叙上海失陷后作者随江南游击队转战敌后的篇什,也较为出色。
     其他较有影响的战地报告文学,还有徐迟的《大场之夜》、以群的《台儿庄战场散记》、王西彦的《台儿庄巡礼》、田涛的《中条山下》、姚雪垠的《战地书筒》、S·M(亦门)的《闸北打了起来》,以及丁玲的《孩子们》、慧珠的《在伤兵医院中》等。
     随着抗战的深入,报告文学逐渐扩大了内容,艺术性也有显著提高。作家的批判意识加强,出现了一些讽刺暴露性的名篇,如黄钢的《开麦拉之前的汪精卫》、宋之的的《从仇恨生长出来的》、蹇先艾的《塘沽的三天》、草明的《遭难者的葬礼》、于逢的《溃退》等。沈起予描写日本战俘思想变化的《人性的恢复》,拓展了报告文学的视野,是不可多得的佳构。
     国统区一些进步作家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经历了"奇异的旅行"之后,向国统区读者如实报导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生活和新人物。著名的作品有沙汀的《我所见之H将军》(即《随军散记》)、卞之琳的《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楼适夷的《四明山杂记》等。
     职业记者为战时报告文学的繁荣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名记者范长江、徐盈、江金丁和杨刚在抗战时期的通讯报告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最突出的是萧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萧乾作为中国唯一长期驻欧特派记者,写出了许多反映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及战时景象的通讯,《银风筝下的伦敦》和《矛盾交响曲》等是传诵一时的名作。
     进入40年代以后,解放区的报告文学写作渐趋活跃。描写英雄模范等革命"新人"是解放区报告文学写作的热点。丁玲的《彭德怀速写》,周立波的《徐海东将军》、《王震将军记》,荒煤的《刘伯承将军会见记》、《陈赓将军印象记》,黄既的《关向应同志在病中》,白朗的《一面光荣的旗识》,周而复的《诺尔曼·白求恩》等,塑造了革命领导者和革命英雄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冯仲云的《抗联的父亲--老李头》,孔厥的《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和丁玲的《田保霖》等,则描写了革命队伍中普通战士的感人形象,展现了新社会中普通劳动群众在生活命运和精神面貌上的巨大变化。
     解放区报告文学中,还有一些描写工农兵英雄群体及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的名篇,如黄钢的《雨--陈赓的兵团是怎样作战的》、《我看见了八路军》,洪林的《一支运粮队》,周而复等的《海上的遭遇》,华山的《英雄的十月》,刘白羽的《红旗》、《光明照耀着沈阳》,李立的《四十八天》,韩希梁的《飞兵在沂蒙山上》等,这些作品烘托出了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时代精神与气氛,塑造了工农兵的英雄群像,展现出人民革命的巨大威力。
     二.杂文的复兴。


     在抗战初期全民一致对外的政治形势下,杂文写作较为沉寂。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杂文写作复兴了,并且在国统区和"孤岛"等地形成了阵容强大的作者群。解放区的杂文写作在1941年后半年至1942年春曾形成一股小浪潮,涌现出一批杂文作家,但很快就因文艺整风和对王实味的处理而消歇。因此,4 0年代杂文的复兴与发达以国统区和"孤岛"为中心。
     在国统区,有以夏衍、聂绀弩、秦似为代表的《野草》杂文作者群。夏衍的杂文既有文学家的丰富感情和清新文笔,又富有革命家的识见。《残忍的根源》、《人·畜·鬼》、《超负荷论》等篇,涉及各种社会问题,议论纵横自如,切中要害,颇带政论的特点。聂绀弩继承鲁迅传统,学习鲁迅笔法,早期杂文抨击旧的伦理道德,瞩目于国民性的改造,如《怎样做母亲》、《误人父兄》等。抗战以后批判反动政治的杂文,如《论怕老婆》、《历史的奥秘》等,驳难论战,晓畅淋漓而又时出奇笔。秦似是《野草》的编者,有杂文集《感觉的音响》等。孟超和宋云彬也是《野草》杂文的重要作者。此外,郭沫若、茅盾等文坛前辈以及秦牧、周而复等年轻作者也在《野草》上发表过杂文。
     冯雪峰与何其芳也是本时期的杂文作者。冯雪峰的杂文集《乡风与市风》,继承鲁迅传统,注重对大转变时代的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文化分析,不仅充分展开了杂文的新机能,而且颇有文化的深度。朱自清和闻一多在从学者走向战士的前进途中,也写下了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杂文。
     在"孤岛"及沦陷后的上海,最有成就的是以杂文刊物《鲁迅风》为阵地的杂文作者群。《边鼓集》、《横眉集》是《鲁迅风》作者们的杂文合集。巴人是"孤岛"文坛的主将,也是《鲁迅风》杂文的倡导者。他的杂文尖锐而又热情,影响甚大,为他赢得了孤岛上的"活鲁迅"的美称。柯灵的《市楼独唱》、周木斋的《长集》,也都卓而不群。唐弢和孔另境等也都是重要的杂文作者。老作家郑振择、陈望道等也时有杂文发表。     

三.小品散文的绵延与开展。

     虽然在抗战初期的特殊气候下,小品散文不受重视,但小品散文创作并未完全中断。不久,随着作家心态的变化和视野的调整,小品散文的创作又逐渐振兴,并且在普遍地加强其内容的现实性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的品种,形成了多种风格。
     丰子恺、叶圣陶、李广田等散文作家继续写作,对本时期小品散文的开展作出了贡献。丰子恺有《率真集》,叶圣陶有《未厌居习作》和《西川集》等,在或率真或厚道的文字中传达出爱国的热情。李广田的《圈外》、《回声》、《日边随笔》比以前的作品,增加了更多的现实内容和更多的思索。何其芳和缪崇群的散文都有显著的进展。
     茅盾、巴金、萧红、沈从文和师陀等小说家对抒情散文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茅盾的《白杨礼赞》等作品,在精心的叙述中包含着耐人寻味的情致。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在随意点染、漫不经心之中,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鲁迅。巴金有多部散文集,尤其是《废园外》朴素真诚,令人惆怅不止。沈从文继战前的《湘西》,又写出了《湘行散记》,在艺术上更加成熟,感情也更为沉稳,成为散文大家。《常德的船》和《辰溪的煤》是其中的名篇。师陀有《江湖集》、《看人集》、《上海手札》等。正如他的小说散文化一样,师陀的散文又颇为小说化,他的散文诗《夏侯杞》也别具一格。
     语言学家王了一、翻译家梁实秋、诗人冯至和杂文家唐弢等也是小品散文的重要作者。王了一的《龙虫并雕斋琐语》为小品散文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学术小品。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卓然名家,在看似无关抗战宏旨的漫谈中,传达出对生活本身的热忱与兴趣。这种热忱和兴趣正是一个民族的力量和自信的表现。冯至的《山水》,受里尔克的启发,融人生的体验与山水的观感为一体,将中国传统的山水美学和山水散文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唐弢的《落帆集》,收集了一些"涂上了诗意的带有抒情色彩的散文",上承鲁迅的《野草》和何其芳《画梦录》的双重影响,在思想上多致力于个体存在意义和民族群体命运的探索,在艺术表现上则融沉思与抒情、想象与象征、书卷气与现实感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解放区的艺术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但仍不乏佳作,如丁玲的《三日杂记》,何其芳的《我唱延安》,吴伯萧的《出发点》、《南泥湾》,杨朔的《征尘》等。尤其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中有不少抒情的名篇,如《采蒲台的苇》等,与他的抒情小说风格相近:在朴素亲切的叙述中,包含着隽永的诗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战争年月中普通人民所焕发出的美的情操的欣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