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整个教学领域的深入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一方面对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完善与改造,一方面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我国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 一、小学数学新教学方法介绍(第一部分) (一)发现法 发现法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1.发现法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发现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 发现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现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发现、去认识,自己求出 疑问的答案,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者。 (2)发现法强调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他们 对所学课程具有内在的兴趣。发现法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好问和喜欢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遇到新奇、复杂的问题,他们就会专心积极的去探索。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利用新奇、疑难和矛盾等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探究和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法仅利用外来刺激促使学生学习的做法。 (3)发现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潜在的、间接的。由于该法是让学生运 用已有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直观教具等,自己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潜在的、间接的。 2.发现法的一般步骤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去发现,教师自己首先要经历 发现的过程。从低年级起,教师就应有目的的要求学生发现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关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性质、学生认知水平和现有条件精心设计探索情境。 (2)精心设计“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迁移。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够独立完 成的智力任务基础上,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正在形成的思维,促使学生在集体协作中自我完善这种思维,完成学习的迁移。 (3)学生提出猜测进行论证。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会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教 师应鼓励他们得到的每一点想法,不要怕出错;鼓励学生表达清楚,教师可提供合适的数学术语。在适当时机组织他们进行讨论,由学生自己相互澄清思想中含糊或混淆的地方,以提高他们掌握知识的质量;同时学生们可互相交流补充自己的发现,从而获得比较完整和深刻的知识。 (4)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和巩固。当学生得出一致性结论时,教师应及时给 予肯定,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借以加深印象,巩固所得的发现。 3.发现法的主要优点及其局限性 发现法有如下几个主要优点: (1)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 (2)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发现法经常练习怎样解决问题,所以能使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发明的态度。 (3)运用发现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4)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就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内部改组,这种改组,可以使已有的知识结构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更好的联系起来,这种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知识,就更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巩固和应用。 发现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就教学效率而言,使用发现法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因为学生获得知 识的过程是再发现的过程,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去获得,或者重新发现,而不是由教师简单的告诉学生,因此,教学过程必然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摸索过程。 (2)就教材的内容而言,它的适应是有一定范围的。发现法是研究具有严格 逻辑的数、理、化等学科的教学方法,以感情为基础的人文学科是不适用的。就适用的学科而言,也是只适用于概念和前后有联系的概括性知识的教学,如求平均数、运算定律等。而概念的名称、符号、表示法等,仍需要由教师来讲解。 (3)就教学的对象而言,它更适用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发现学习必要 以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为发现的前提条件,因此,年级越高的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也就会越强。所以,并非所有的教材内容和教学对象都有必要和可能采用发现法教学。 4.发现法教学举例(一位数除两位数的教学) 给出一道题如39÷3。学生可先拿39个物品,每3个一份,把它们分成13份。做几个这样的题目后,可以让他们把物品组成10个一组。例如,给出这样一道题:“哈利买了4条糖果,每条有10块。他吃了二块,把剩下的每3块包成一包,分给同学们,分给了几个同学?”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解法: (1)每3个分成一堆,然后数出分得的堆数; (2)从三个10中各先拿出1个,剩下的每9个分给3个同学,再把其余的也每3个分成一堆。
 在学生得出解法之后,全班进行讨论。教师对不同的算法不给出评价。再出一道题,许多学生会选用比他第一次用的更为简便的方法。进一步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促使学生找出更为有效的计算方法,形成一般的竖式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