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程序上,大致要经过以下的过程:首先是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中产生改革的设想与驱动力;其次是对改革敏感或行动迅速的群体率先进行的改革;再次是率先进行改革的群体进一步影响了其他群体或个人,从而引发更大范围的改革;然后是在相互影响中教育改革迅速扩散、蔓延开来,改革的成效进一步强化了改革的热情与动机,使改革不断升华。
规范-再教育策略优点是强调了教育改革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意因素,注重改革倡导者与工作人员的对话、教育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沟通,把教育改革建立在改革者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上,教育改革是非行政的、非权威的,而是一个自然的沟通、传递、扩散和深化的过程。其缺点是缺乏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因素的策动,改革速度相对比较缓慢;重视情意而忽视理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改革的科学基础。

(三)权力-强制的教育改革策略

权力-强制策略认为,经验-理性策略和规范-再教育策略都是理想主义的教育改革策略,在现实的教育改革过程中都是难以奏效的,因为改革是一项破旧立新的革新过程,在实施中必然要遇到来自实践者的阻力和反抗。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之所以要排斥、拒绝教育改革是因为①:(1)中小学教师已有的知识技能赶不上学科发展的速度。知识爆炸会使他们认识到有义务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但这类改革实际上意味着他们要改变已有的习惯,要做更多的工作,有时还要在已经超时的工作量上再添加新的工作。(2)一部分人之所以选择当教师,是为了寻求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因为在许多人看来,教师的职责就是保持传统而不是革新创造,所以教师常用老方法实施新课程,改来改去最终还是回到老路上去了。(3)课程领域曾出现过许多“昙花一现”的所谓“变革”或“革新”,以致许多教师感到,今天采用的这种方式,马上就可能被遗弃,因为还会出现什么新玩艺。对于过于迅速的变化,教师选择了“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4)教师有时对变革持不关心态度,是由于他们不了解课程变革的性质以及变革可能会带来的结果,对课程变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缺乏认识。 

1  2  3  4  5  6  7